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精神
引导支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24-08-12 11:45 来源:慈善事业促进处
字号:

慈善事业促进处    贾鲁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情景的坚强决心。《决定》全文共计2万余字,共15个部分、60条,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构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清晰蓝图,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催人奋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慈善事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会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按照本次培训班集中学习要求,下面我结合慈善工作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准确把握慈善事业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时代定位

第一,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乐善好施、爱心善举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明确指出“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发展慈善事业,就是引导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第二,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慈善事业涵盖的扶贫、扶老、救孤、助残、优抚等领域,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特别是兜底保障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建设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着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第三,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慈善事业联结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民生保障制度、联结着社会日常治理与突发事件应对、联结着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其通过“自愿共享”的价值理念对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进行柔性调节。事实充分表明,慈善事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提供社会服务、开展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桥梁。第四,慈善事业是我国第三次分配制度的重要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部分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再次明确了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以慈善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通过道德感召促进社会财富均衡流动,能够有效辅助党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政策盲区,是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彰显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以深化慈善领域改革推动全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依法治善,完善慈善政策体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推动出台了《山东省慈善条例》《山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下一步,要全面深入贯彻新修改的慈善法,坚持依法治善、依法行善、依法促善,加强普法宣传培训。要加快制定我省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我省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举措和保障机制。要推动建立健全慈善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慈善为民初心。要牢牢把握慈善事业的政治性、人民性和公益性,引导慈善力量心怀“国之大者”。2023年以来,我们积极引导动员全省慈善组织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启动实施“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累计投入慈善帮扶款物7.3亿元。下一步,要进一步动员引导慈善力量参与支持各项民政事业,强化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衔接,协助筑牢民生保障底板。持续鼓励慈善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慈善事业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三是加强扶持激励,培育发展慈善力量。近年来,我们积极做好慈善组织培育工作,全省慈善组织历史性达到1196家,总量跃居全国第三位,并在全国率先印发《社区慈善基金设立运行指引(试行)》。下一步,要继续落实好现有优惠政策,推动慈善组织便利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支持山东工商学院做好慈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更多省属高校开设慈善管理专业及开展相关学科建设。积极推动提升“山东慈善奖”表彰层次,同时鼓励支持市、县级普遍建立慈善褒奖激励机制。

四是厚植慈善文化,激发全民慈善热情。向上向善的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的“灵魂”,对于激发全社会慈善参与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要持之以恒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通过举办公益年会、慈善宣传周、慈善表彰等活动,积极培育人人慈善意识。支持高校成立研究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为我省慈善事业发展献智献策。鼓励设立慈善博物馆、慈善主题公园、慈善文化广场等场所,建立慈善文化宣传阵地,全力培育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山东特色的“好善山东”慈善品牌。

五是严格规范管理,打造阳光慈善品牌。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规范监管不到位,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影响,捐赠意愿、参与热情等也会受到影响。这里强调“规范监管”,并不是反对、轻视“促进发展”,而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023年以来,我们启动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在厅门户网站首设“慈善信息公开”专栏,省管慈善组织连续3年年报完成率达100%,但是目前监管方面依然存在多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慈善监管穿透力还不够强等问题。下一步,要压紧压实慈善组织主体责任,督促慈善组织围绕章程规范内部治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自我约束。同时,要持续深入实施“阳光慈善”工程,推动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受托人等履行信息公开义务;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强慈善组织监管,依法查处慈善领域违法行为,净化发展环境。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名青年民政干部,我将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精神,落实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用工作成绩为“两个贡献更多”增光添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