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聚焦“一核心” 发力“四环节”
助推老年助餐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

发布日期:2024-07-23 18:21 来源:枣庄市峄城区民政局
字号:

枣庄市峄城区聚焦“助餐服务”这一核心,在“布局建设、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综合赋能”四个环节全面发力,深入打造“区级统筹、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并投入使用“爱心食堂”22家,实现辖区内所有镇街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月均服务老年人2.7万人次,目前正加力向需求旺盛、保障薄弱的区域延伸,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

一、因地制宜把食堂“建起来”

探索“区级主导、镇街主推、村居主办”的统筹共建模式,依托村(居)自有服务设施,就近组织人员参与建设运营,有效破解选址、施工、人工等难题,确保食堂建设因地制宜。

坚持问需于民,解决“在哪建”。深入开展调研,先后到镇街、村居开展调研11次,精准摸排各村(居)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高龄、空巢等老年人的助餐需求,按照就近、就便原则谋划食堂选址,确保最方便老年人就餐。

坚持分类施策,解决“怎么建”。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通过改扩建、辐射共建等方式,实行“小额”投资,避免惠民工程“负担化”。目前全区22家“爱心食堂”中村级自办15家,以农村幸福院为载体开办5家,依托社会组织和餐饮企业举办各1家。

坚持就近组织,解决“谁来办”。组织公益岗、志愿者、村“两委”成员等150余人服务食堂运营,既解决了低收入、高年龄群体家门口就业问题,又减轻了村集体经济负担。

二、多维保障让食堂“动起来”

创新“六个一点”的筹资运营模式,汇聚多方力量,筹措运营经费,确保“爱心食堂”实现长久可持续运营。

“公益慈善+互助养老”,保障运转基本资金。市、区两级慈善项目先后注入资金72万元,乡贤企业、爱心人士、村干部、村民累计捐赠资金12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食堂的基本运营。

“志愿服务+公益岗位”,保障运转降本增效。发挥“爱心聚集”效应,发展爱心厨师、爱心送餐员、爱心帮厨等志愿队伍参与食堂运营,统筹使用公益岗97人参与爱心食堂助餐服务,有效降低了食堂运转支出。

“1+N”经营模式,保障运转常态长效。在保障本村老人用餐这“1”个固定服务的基础上,面向周边有需求的企业员工、村内留守儿童、外来串门亲属等,推出工作餐、儿童餐、家庭餐等“N”类社会化服务,食堂实现自我“造血”,提高了运营积极性。

三、多元监督把食堂“管起来”

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并重,区级考核与市级抽查结合,确保助餐配餐安全可靠、运营服务标准规范。

部门协同实现常态监督。构建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从严加强“爱心食堂”建设运营的事前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用餐配餐登记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源头可溯、流向可追、责任可究”,坚决守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今年以来联合开展日常巡查、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16次,切实保障全区“爱心食堂”持续安全运营。

公众参与实现社会监督。吸纳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代表、乡贤等172人,组建22支专兼职社会监督队伍,对食堂捐赠资金收支、食材采购、菜单制作等进行全过程监管,实现食堂运行有专人统筹、专班议事、专员监督。

上下联动实现精准监督。建立“爱心食堂”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对“爱心食堂”就餐人数、日常运营、菜品质量、财务收支、安全生产等进行定期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与日常抽查情况,分级予以补贴。同时,为“爱心食堂”安装智慧“刷脸机”,不仅使就餐方便快捷,而且能智能统计就餐人数及类型,对助餐进行智慧动态监管。

四、综合赋能让食堂“活起来”

鼓励引导镇街、村居围绕“爱心食堂”提供扩展服务,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就餐+服务”,实现老有所乐。在“爱心食堂”周边配套建设卫生室、娱乐室等功能性场所,提供集饮食、娱乐、医疗等为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全面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幸福家园”。如底阁镇依托爱心食堂,组建“聊天角”“棋牌角”等5个微型活动角,满足老年人就餐需要的同时丰富精神生活。

“食堂+学堂”,实现老有所学。依托“爱心食堂”等老年服务场所,开设内容涵盖移风易俗、防骗反诈、养生保健等老年课程,让周边老年人参与其中,实现“老有所学”。今年以来,共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讲”等各类活动50余次。

“自种+自食”,实现老有所享。“爱心食堂”对检验结果合格的周边村居老年人自种的蔬菜、瓜果,予以优先购买。既解决老年人自种果蔬销售难题,又让老年人吃得放心安心,实现双赢和良性互促。目前,全部爱心食堂均可按市场价收购村民自种的白菜、苹果等蔬菜水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