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脚下的每一块土地都有着厚重的历史,人们口耳相传的每一处地名都有文化的温度。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坐标,承载着先辈记忆和民俗风情。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红罗县。
红罗县,是一个泛指。凡牟山水库周围地域,原来皆云红罗县。上溯四千多年,从夏朝少康中兴,立安丘国,文明根脉就扎进这块土地。
李江秋在《安丘述略》中言:现牟山之后方形城址,至今可认。惟当地人称作“红罗县”,不知何故。这是正史中惟一提到红罗县。然红罗县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一言南有红砣山,故名。二言古八景首于此,每年三月漫山皆红,如桃花盛开,遂谓之“红罗”。三言牟山西小山亦为红桃山,梁祝剧有红桃山并至红罗书院故此名。四言女子替夫在安丘县做官,故名。仔细研究,皆无逻辑,不可推敲。
红罗县之名因于迁民。史书载:“金末木华黎从大宁进攻锦州,进逼红罗山”,又“石抹孛迭儿与北京都元帅吾也儿,分领锦州红罗山北京东路汉军二万”,可证其名称不同而音皆一。而上引金末杜秀又称“红罗山寨主”,同时利州、锦州一带有红螺寨,明中期虹螺山之阳有虹螺县旧址。《辽东志》记载:虹螺县,在宁远城东北七十五里,虹螺山之阳。明初属富裕之地,明元之战其废,民多迁徙河北中原之地。凡此均证明:常见于金末红罗山,就是明中期红螺山、虹螺山乃至弘螺山等,名异实同,为锦州以西屯守要地。锦州位辽西走廊东侧,属冀、幽二州。红罗山之东为葫芦岛,素有“八面威风”之誉。今有大小红螺山。大虹螺山,古称红罗山。还有大红罗山不大,小红罗山不小之说。其地自古以来以红罗山为屏障,天府之国,世外桃源,物华富硕,人口众多。明元之战自洪武三年始,生死存亡之役。自二年,明军出松亭关北上破关越城,直趋全宁决战,西人上都。三年明军从庆州南过黑松林攻略大宁地区。其烈实属中国古代战事罕役。因此,此地所居之民,疲于奔命,结伴逃命中原,先后必经河北之地。自河北录籍而持官家证明而迁居山东。这些迁居如其说是迁徙,倒不如说逃民更为确据。官府称这些流民为“氓民”,至安丘方才入籍。家谱大多记载北直隶枣强县字样。当下,时之红罗县址即为现在之虹螺岘镇。
祖宗世传红罗县之名,只在民间,未入正史。据《明史》记载,红罗山之名至明后期方才记入正史。那么安丘此地迁民多为红罗县民,只在相互问答所知。出现民间认同传送,官府未记。因此凡安丘红罗县之名,即知辽地红罗县为祖宗之地。
(来源:安丘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