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创新“社会救助+”模式 织密扎牢困难群众保障网

发布日期:2024-06-17 15:46 来源:沂南县民政局
字号:

近年来,沂南县推动社会救助智慧化转型,助力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构建起覆盖全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综合救助格局。

一、积极构建“综合救助+”格局,画出社会救助多元共建“同心圆”

一是凝聚合力,项目化统筹救助资源。成立全县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救助政策主题库,将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帮扶等救助政策进行项目化管理。今年以来推送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数据7400余条,救助困难群众5.1万人次。

二是网格管理,精准化提供救助服务。实行“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模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救助相互促进,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动员743名网格长、网格员“点对点”提供零距离、多元化、精准式救助服务,今年以来,累计服务困难群众2.23万人次,解决困难问题813个。

三是同心共建,系统化协调社会资源。推动“慈善+社会救助”“志愿+社会救助”,持续丰富救助衔接工作机制。发挥县慈善总会、县孤贫儿童志愿服务团等社会力量作用,开展慈善救助、关爱帮扶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募集慈善资金12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000余人,走访慰问、帮扶关爱4600余人次。

二、创新发展“服务救助+”模式,架起特困人员幸福供养“连心桥”

一是探索社会化照护服务路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开展“沂蒙大妮”特困人员居家照护服务,对全县分散供养的3400余名特困人员实行居家照护服务,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有照料、精神有慰藉、生病有看护”。沂南县“沂蒙大妮”被评为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在省、市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汇报交流经验做法。

二是实施套餐式照护服务方式。从基本生活、精神慰藉、医疗保健、帮办代办、生活咨询等多个方面提供6大类26项照护服务,多角度、多层次关心关爱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累计服务特困人员9.3万人次,服务时长14万小时,服务项目75万个。

三是强化双线同步照护服务监管。线上依托“沂蒙大妮”社会救助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实时监管;线下组织县镇村三级评估居家照护服务达标情况,发放服务手册,公开监督电话,接受特困人员和社会监督。2023年以来,线上审核退回不合格服务单349个,线下抽查服务单2.3万个,服务对象满意度达98%。

三、建立健全“数字救助+”体系,构筑困难群众精准保障“智慧云”

一是强化云网赋能,变“大海捞针”为“按图索骥”。依托山东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打通省市县三级云网资源,横向协同公安、人社、教育、住房、医保等24个相关部门力量,归集住房、车辆、工商登记等80余项数据,年均核对比对各类数据40万条,通过比对,将3190户6746人纳入低保边缘人口实施动态跟踪,由事后救助转变为事前干预,形成以“大数据”建设“大民政”、服务“大民生”的格局。

二是强化数据赋能,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建立全县统一的社会救助大数据库,统筹救助资源,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对困难群众进行动态监测。发挥镇村“铁脚板”力量,填补申请能力不足困难群众不能获得及时帮扶的救助“盲点”。今年以来,主动发现并协助330户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其中纳入城乡低保231户、特困供养34户、临时救助49户。

三是强化智慧赋能,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创新搭建“沂蒙大妮”社会化服务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判断特困人员服务需求,形成从群体到个人的精准服务。对个人累计负担医疗费用较大的低收入人口开展摸排工作,分类监测困难状况,及时给予救助帮扶。今年以来,累计核查走访困难群众3700余户,纳入低保救助范围560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