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为民生幸福“加码”

发布日期:2024-06-17 10:37 来源:中国民政
字号:

近日,潍坊市潍城区小庄村特困人员侯林的哥哥及侄子专程赶到区民政局,将一面印着“情系低保家庭全心为民服务”的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感谢民政部门的暖心帮助。

群众认可的背后,是山东省社会救助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山东省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建立“党建+社会救助”机制激活“红色引擎”

今年年初,在日照市五莲县汪湖镇东唐庄村的主题党日议事环节中,党员李真叶反映,已出嫁外村的李佳近期回村在娘家常住,并感觉她精神有些不正常。

根据李真叶反映的情况,村支部书记王佃勇、妇联主席任有花来到李佳娘家探访。经了解,李佳是一名精神残疾人,去年已经离婚,之前办过残疾证,无子女,也无房产。李佳的父母觉得女儿离婚的事丢人,没好意思向外人提及。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征得李佳父母的同意后,王佃勇安排民政协理员到李佳家里,帮助提交了救助申请。1个月后,李佳被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主动发现群众困难并及时给予救助,是日照市健全完善“党建+社会救助”机制带来的新变化。去年以来,日照市建立“主动申报日”制度,对有申请意愿,但申报不及时、申报能力不足的特殊困难群体,以村(社区)为单位,由民政协理员入户帮助完成救助事项的申报。同时,将“主动申报日”与村(社区)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融合,将“政策学一学、情况议一议、入户看一看、申报帮一帮”纳入全市2969个村(社区)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范围,强化党建引领、党员尽责、党群融合。

山东各地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探索将社会救助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有效延伸工作触角。潍坊市寒亭区建立党组织统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全区1500多名年轻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一对一”帮扶,做到社会救助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青岛市李沧区打造“党员在身边温暖千万家”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品牌,11个街道均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窗口,让群众少跑腿、不跑空;淄博市博山区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通过公益市集、村级大喇叭、微信群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同时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精准入户宣传。

“实践充分证明,推动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创新建立‘党建+社会救助’模式非常重要。比如,如何压实村(社区)在走访、发现困难群众方面的责任?如何实现在乡镇(街道)层面由救助经办机构推动构建综合救助格局?这些工作绝对离不开党委的重视和强有力领导。”山东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邢洪锐介绍,目前,山东省已有9个市、108个县(市、区)及功能区民政部门联合组织部门出台了“党建+社会救助”文件。下一步,各地会继续加大力度,通过党建引领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精准覆盖

家住济宁市微山县夏镇街道部城社区的吕雯今年只有13岁。去年7月,吕雯不幸感染重症肺炎,导致肺纤维化,出现缺氧的症状,只能依靠呼吸机和人工心肺机维持生命,所需医疗花费数额巨大。

微山县民政局了解具体情况后,立即启动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程序,联合县医保局等部门共同商议救助方案。县民政局于当天将1.1万元临时救助金发放至其母杨女士账户中,并为其办理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手续。吕雯肺移植手术成功后,县民政局又召开了复盘会议,持续关注其后续的生活和医疗支出等情况,以便及时开展相关救助。

像吕雯一样,在生活遇到困难时得到针对性高效救助的群众,在山东还有很多。近年来,山东各地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积极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型升级,让生活困顿者得周济之助、陷入困境者无生存之虞。

赵丽是滨州市惠民县王惠理村的低保对象,因患有肾病需长期服药,每月药费2000元左右。最近,赵丽的生活有了新变化——在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赵丽参加公益性岗位竞聘,成为一名客服专员,每个月都会有400多元的固定收入。

“我们根据低保对象的就业意愿、劳动能力等情况,积极链接爱心企业资源,拓宽低保对象就业渠道。”惠民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景乐军介绍说,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县民政局充分发挥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的作用,提供针对性的救助服务。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近日,威海乳山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接到了群众杜兆洋的电话,感谢工作人员帮助解了燃眉之急。今年1月,杜兆洋因遭遇车祸,导致医疗刚性支出巨大。民政部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迅速安排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帮他申请了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

乳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乳山市打造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建立“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按照黄色预警长期监测、橙色预警重点关注、红色预警及时介入的原则,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设立急事特办窗口,对于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困难群众,主动按照先行救助的原则实施临时救助,帮助其尽快渡过难关。

随着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下一步,山东省民政厅将指导各地按照对象分层、救助分类、覆盖全面、协同高效的要求,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规定,扩大救助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强救助的针对性、精准性。

“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社会救助智慧升级

“以前有了困难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现在不等我开口,我们镇的民政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帮忙了。”家住菏泽市巨野县田桥镇的谢东东深切感受到了智慧救助的高效和民政工作者的暖心。

去年2月,谢东东被确诊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后家庭收入锐减,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上学,生活十分困难。在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上,巨野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收到了关于谢东东家庭的预警信息,便迅速入户了解情况,协助其发起低保申请。经过综合研判,谢东东家被纳入了低保,同时享受医疗救助及教育救助。今年3月,民政工作人员在入户回访时发现,近一年内,谢东东家经医保报销和救助后仍存在较高的医药费用支出,再次协助其申请到临时救助金4000元,有效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菏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依托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精准识别困难群众,收到预警信息后迅速组织人员摸排,发现困难群众更及时,落实应保尽保、做好兜底保障工作也更到位、更高效。”

“太感谢他们了,我母亲一趟都没跑,就办理了低保。”张女士感动地说。张女士的母亲赵大妈家住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2022年,赵大妈走失,家人多方寻找未果。今年初,赵大妈被临沂市救助管理站送回。张女士的父亲想为赵大妈申请低保,但行动不便。当时张女士在外地,因工作繁忙短时间内无法赶回来。阴平镇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首先将赵大妈安置到专业医院接受治疗,社会救助帮办代办员又先后帮她办理了户籍和身份证,并通过社会救助申请小程序协助传送申请材料,当月赵大妈便被纳入低保范围。

枣庄市线上、线下齐发力,建立“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机制,做实做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一方面,研发“枣救助”小程序,汇集11部门33条救助帮扶政策,实现8类社会救助政策扫码知晓、救助申请在线办理,并在小程序中植入语音视频解读,方便不识字的群众使用;另一方面,借助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等力量,建立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密切关注高龄老人、重病患者等群众的生活状况,提供帮办、代办服务,让困难群众不出家门也能办理社会救助业务。

近年来,山东省民政部门将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相结合,实现了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线上,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搭建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民政、司法、人社、教育等7个部门的20类救助事项的“一网通办”和“掌上办”;线下,进一步完善主动发现和核查机制,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在入户核查中发现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条件的及时纳入,对出现临时性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对符合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政策的困难群众及时转介到相关部门落实相应政策。

“政府引导+资源互补”推动服务类救助创新发展

每周三上午,德州市武城县老城镇三义村的刘金玉老人都会在家里等着照护人小纪和小叶。“刘大爷,我们来了。一周不见,您的气色比上次好多了!”进了门,小纪和小叶边跟老人聊天边开始干活。小纪打开血压仪,先给刘大爷测量血压,检查身体情况,紧接着帮刘大爷理发。小叶忙着洗衣服、打扫卫生,不一会儿,家里被收拾得亮亮堂堂。“就盼着你俩来呢。自从上周你们走后,我就开始数着日子了。你们俩对我像亲人一样有耐心,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刘金玉老人一边说,一边向小纪和小叶竖起大拇指。

刘金玉老人今年72岁,是一名特困人员,无儿无女,平时一个人居住,因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直不起腰,生活不便。去年2月,武城县实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料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生活照料、住院陪护服务。刘金玉老人被纳入社会化照料服务范围,从此,小纪和小叶便成了老人的照护人。有了专业的照顾,刘金玉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心情也更加舒畅。

武城县的探索是山东省完善多元化社会救助新机制、推动服务类救助发展的缩影。济南市历下区推出“历即救”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强化政、社、校、企多线联动,融合优化辖区救助服务资源,打造“资金救助+公益服务+企业捐赠”的救助模式,汇聚多方资源,制定“快乐暑期·爱心相伴”、“最美康乃馨”等救助项目,引导爱心企业主动认领,每年募集善款1400余万元;菏泽市曹县创新打造网络捐助新模式,在电商平台设立了曹县“梦想成真”线上公益救助项目,爱心店铺每成交一笔订单会产生1分至1角钱善款,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000余家电商经营主体参与该项目,累计捐款近20万元,用于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服务;东营市垦利区民政局以打造社会救助共同体为重点,构建“政府+慈善组织,政府+爱心企业、人士,政府+社会组织、志愿机构”综合救助格局,推出“情暖垦利”困难群众温暖过冬等项目,全方位满足困难群众需求。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我们将不断完善兜底有力、衔接有序、精准高效、多元参与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真正让困难群众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山东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立杰表示。(文中救助对象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民政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