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24

05/29

09:30:24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地名中的记忆--宁阳周公台:三千多年前的点将台

在千年古县宁阳,潺潺南流的罗河西岸,矗立着一座风蚀斑驳的古台,数千年来,它在风吹日晒的洗礼中,从高台到几乎与地面平齐,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这处高台,就是周公台。

 

周公台位于宁阳县城南部,东南距鲁国故都(今曲阜城东)约30公里。历史资料和现今遗存证明,周公台是西周时期筑成的高台。乾隆八年《宁阳县志》有载:“周公居东,系易于此。”因周公台的存在,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小村庄——周公台村。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四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的父亲。周公嘉禾文化研究院院长于正明介绍,周公台与周公讨伐东夷有直接关系。清光绪五年《宁阳县志》曰:“东台,在县南里许。旧志云:相传周公居东,系易于此,故又名周公台。”

“种种记载表明,周公东征奄国和蒲姑国时曾在此设置兵所驻扎,台上建有聚落,百姓称这里为古堆、点将台,是周公东征时操练士兵、出征前祭祀天地的地方。”于正明告诉记者,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临水,周公台临的便是蛇眼诸泉汇流而成的罗河,也就是现在的宁阳河。

周公东征为什么会将“兵所”建在周公台村这个地方呢?

据于正明介绍,公元前1000多年前,西周初建,武王崩殂,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爆发三监之乱,周公亲率大军东征平叛。宁阳周公台离奄都曲阜仅有不到30公里的距离,附近地势平缓,村东罗河是天然的防守屏障,是屯兵打仗的绝佳之地,在此驻兵,进可攻,退可守,因此在东征奄国过程中,周公驻师周公台,系易练兵。

周公台本是一座高大而宽广的土台,具体面貌如何,没有更为详尽的历史记载。于正明告诉记者,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到20世纪60年代还有高出地面(地面海拔60米)3米以上的“安山头”。安山头是属于周公台的一部分,在周公台的东北部,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70米,东北角凹进呈月牙形,顶部平坦。1958年工程建设时,工人在附近挖出许多兵器用的铜箭头(铜镞),1971年,罗河河道改造取直,挖除了安山头,使河水穿过周公台东部原安山头处南流,后安山头不复存在。在安山头以西周公台上,建村者整理台顶土地,建房筑院,长期居住下来,就形成了周公台村。目前,全村有近百户居民,村西北角曾有始建于宋代的周公庙,1949年后拆除。

周公台村介绍、周公台旧貌示意图、周公台地势复原沙盘、周公东征图、青铜剑、青铜卣、青铜爵、青铜鼎……走进周公嘉禾家风展览馆,周公台历史展示区域,一个个仿制青铜器及旧貌示意图,向人们讲述着三千多年前周公台的历史。其中,周公台地势复原沙盘详细标明了高台、围绕高台的罗河、安山头、宁阳县城的位置,从沙盘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周公台明显高出地面。

记者注意到,展馆内,摆放着一尊复制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西周小臣单觯。该酒器为西周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高13.8厘米,口纵长9.3厘米,口横长11.6厘米,底纵长8.1厘米,底横长10.3厘米,重750克。酒器腹内铭文曰:“王后黜克商,在成师,周公锡小臣单贝十朋,用作宝祭彝。”铭文的意思是说周公平定商人的叛乱,在成地驻军,因小臣单参与了这次战争,立有军功,因此周公赐予他十串贝,他用这笔钱铸造了这个酒器以为纪念。“铭文说明了酒器的铸造由因,也见证了周公与周公台的历史渊源。”于正明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千多年后,高台已不显,罗河已改道亦更名,但周公台及周公台村依然在原地。2023年11月底,泰安市首批地名保护名录公布,共计59条地名上榜,周公台这一源自西周的历史文化的地名入选。

初夏时节的宁阳河,一派草长莺飞、生机盎然的景象。河畔,树下,立着一个写有“周公台遗址”的石碑。透过阳光下平静的水面,似乎能“看到”3000多年前,周公意气风发在此点兵的场景。

                                           (来源:泰安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