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郭,地处阳信县城西北4公里的金阳街道,因始祖姓名和盛产鸭梨而得村名。早在唐朝的时候,这里就有村庄种植鸭梨。明天顺年间,郭姓人由河北武邑、枣强一带迁入,对果树栽培颇有见地,培育的鸭梨品质越来越好。从此,郭姓人备受人们爱戴,村名便演变为“郭家村”。
新中国成立之后,梨树归集体所有,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本村农民技术员朱万祥,总结了一套科学管理的经验,使本村和周边村的果农受益匪浅,梨树栽培迅速发展,很快就达到十万多亩,鸭梨生产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1985年梨园郭村选送的鸭梨参加国家农业部优质水果比赛,一举夺魁,获得金奖,阳信县也由此成为全国闻名的“鸭梨之乡”。为了突出郭家村的产业特色,经县政府研究决定“郭家村”更名为“梨园郭村”。
说到阳信鸭梨,就不得不想起一位作古的老人,他的名字似乎与鸭梨结下不解之缘。在他的潜心研究下,使阳信鸭梨走上了高产优质的技术道路,他就是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山东省农民科技状元朱万祥。
朱万祥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只读过几年私塾,他从十五岁开始便研究梨树的生长与管理,在鸭梨的栽培生产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出了鸭梨生产上一系列新技术,如病虫害防治技术,授粉技术,密植丰产栽培技术,套袋技术及新品种引进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鸭梨产量大大提高,亩产首次突破一万斤。在鸭梨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方面,他搞的幼树早期丰产技术开发,达到了三年结果,四年丰产,五年亩产过万斤的好成绩。该项成果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为解决无公害栽培技术,他研究推广了用废旧报纸制袋套在梨上的套袋新技术,解决了果实表面农药残留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绿色安全健康的果品。由于他的技术先进,经验丰富,曾多次被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聘请到校园给大学生讲课,深受大学生及教授的好评。根据他多年来的管理经验,由农业技术部门的专家整理编写了《阳信鸭梨栽培》一书。
在朱万祥和其他技术人员的辛勤劳作下,阳信鸭梨在国家、省曾几度获奖,他个人也获得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荣誉称号。人们都盛赞这位老人,像一株只知奉献、没有“大小年”的老梨树。为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鸭梨专家,县里拨出专款,在他村西的梨园里,树起了一座“农民状元”的塑像,供后人瞻仰参观。
(来源:滨州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