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赐村名高桥
春秋时,孔子由鲁国都城曲阜赶往泰山祭神,他越过宁阳,来到大汶河边,见河水滔滔,挡住去路。
于是顺河西下,寻找过河之处。不一会儿,来到堽城高桥村,见这里滩高林密,小宅别致,几十户人家傍河而居,闲云野鹤雅趣横生,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此时,一位老农收工回家,巧与孔子路遇。孔子问:“贵庄唤作何名?”“祖先移居此地百年,尚无立名。”老者说。孔子听罢,微微一叹。老者见眼前之人穿着讲究,仪态非凡,想必是读书人,便说:“劳烦先生帮忙,想为小村求个俗名。” 孔子沉思片刻,一时也难以定名,说:“我急着赶路,村名之事改日自当献丑。”“先生去往何处?”老者问。“赶往泰山。”孔子说。老者一怔:“泰山在北,先生何以西行?”孔子答道:“大河阻隔,无路可通。”老者听后,说:“河流湍急,且附近无桥,我送你过去吧”。孔子深为老者的善举所感动。
望望渐远的小村,枕着滔滔的汶河,依偎在沙丘上,形似一座拱桥,再看看乘坐的小船,纵横南北,水路变通途,不禁感叹:“好大一座桥呀!”撑船老者和其他人听后一怔。孔子解释说:“船南北,无桥胜有桥。”他又手指南岸说:“沙丘林立,树盖其顶,孔道自明,以有桥也。”众人经这一点拨,深有领悟。孔子问船家:“老者贵姓?”“免贵姓高。庄内虽有五六个姓氏,但高姓居多,搬来居住也最早。”老者答道。“您老有言在先,要我为贵庄命名,承蒙不弃,就叫高桥吧!”孔子说。老者细细琢磨一番,点头称是。船到岸边,孔子等人下船上岸,与老者拱手道别。孔子坐进轿中,自语道:今遇佳境,足矣!”
乾隆皇帝过高桥的传说
高桥村有个传说,乾隆八年,弘历乔装打扮离宫出京游历,一路经济南,越泰山,体察民情民意,欣赏各地风光,兴致颇高。不料,一条大河横贯东西,挡住去路。
弘历见河道宽阔,水流湍急,且倒流向西,很是担心江南之行会中途而返。此时,一只小船从对岸撑来,乾隆大喜,忙叫装扮成书童的随从向船家挥手致意。不一会儿,船家撑船靠岸,见过河人一身书生打扮,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知是不同凡响之人,便问:“客官过河,到何处去?”“赶往杭州探亲。”乾隆答道。
“河水湍急,怕出意外,请客官留下姓名和住址,在下才好引船摆渡。”乾隆沉思片刻,说:“学生姓王名白,家住北京。”船家嘱咐说:“我们摆渡人有个规矩,行船时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以免触怒龙王,造成不测。”乾隆连连点头称是,随后上船渡河。
船行至河中央,乾隆问:“此河水大浪急,还向西倒流,甚是奇特。请问是条什么河?”
“大汶河。据说泰山老奶奶用东山之水净手,侍女取水时打翻了汲水玉瓶,水顺山势而下,困在山中的水龙乘机腾空而起,借水势向西窜到东平州,入了东平湖。因此,有了这条远近闻名的倒流河。后来有名人雅士为它取名为大汶河。”谈起大汶河,船家津津乐道:“这河水清洌甘甜,河底有百尺厚的清沙。大旱之年河水不干,挖沙见清水,是两岸百姓的人救命河。”“那河对岸是个什么去处?”乾隆又问。“高桥。”船家随口答道。乾隆环顾四周,问道:“哪有什么高桥啊?”船家向南岸一指:“那不是吗?”乾隆朝船家手指的方向望去,见远处东西排列着三座偌大的沙丘,它们若隔若连,如同三个桥孔,上面云铺雾罩,胜似一座仙桥。乾隆见此盛景,暗自叫绝,随口吟道:“高桥没桥桥三孔,云铺雾罩仙人行。敢问高桥何处是,不在水中在画中。”
后来,船家把此事说给乡亲们听。私塾先生几经琢磨,才把“王”和“白”叠在一起,悟出“皇”字,方知乾隆皇帝驾临。
千百年来,高桥河口为南北之孔道,木船草桥,时有间断。康熙三十六年,宁阳县知县李温皋捐造三船,重开义渡,来往行人,过河不收费用。乾隆三十三年,宁阳县令郭撰募资架桥,以利行人。嘉庆元年,县令詹坚,因辛洛百姓造船架桥,为其免除各类亲差徭役,后又有村人朱继宗设舆梁会,捐地五亩于会中,作船桥渡口之用,省船桥之费。后又有数任县令,立碑树石,嘉其义举。
(来源:《宁阳民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