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4

04/03

17:36:1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济南地名文化个性简说

  

 

济南地名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堪称济南的一部“小百科全书”。这多姿多彩的济南地名, 既体现了中国城市地名的一些文化共性,也有济南地名的文化个性。济南地名的文化个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地名文字记载早

迄今发现的关于济南地区地名的最早文字记载,是甲骨文“濼”字,距今约3550年。清代末年我国发现甲骨文后不久,1915年著名学者罗振玉就撰文指出,甲骨文中的“濼”字,就是《左传》上所记载的“公会齐侯于泺”(《左传·桓公十八年》)的“泺”(见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2002年,山东大学教授王恩田又撰文指出,刻有“濼”字的甲板是帝乙、帝辛(纣)时期的一则卜辞。泺,是商纣王的军队征伐东夷时所经过的一个地方,即趵突泉。也有的专家认为,泺,指的是泺水,还有人认为是指泺邑。我倾向泺水说。趵突泉是泺水的源头毫无疑问,但不能说“泺”就是趵突泉。源于趵突泉的泺水,是自南向北流去的一条河。泺水最终汇入济水(即后来的大清河、黄河),二水交汇处即“泺口”(地名至今尚存,为济南名镇),古人还曾在泺口筑有“泺上台”。明代修筑济南府城墙时,西城墙就是沿泺水修筑的,并且将泺水作为西护城河,西城门则取名为“泺源门”。

我们的先人为什么要将源于趵突泉的这条河称为“泺水”呢?有专家推测,可能跟大舜的传说有关。甲骨文的“濼”字,是由“樂”与“川”两部分合成的。“川”即水(后来衍变为汉字的三点水),古“樂”字原是上“丝”下“木”结构(甲骨文中的“樂”字有的是上面三把“丝”,也有的是两把“丝”),会意“琴弦”,代指音乐。人们把这条河使用了“樂”与“川”合成的一个字来命名,正是因为这条河与音乐密切相关。由此,人们自然想到了曾经生活在这条河边的大舜。大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圣君,他精通音乐,传说他弹的琴曲能感动大象,能引来凤凰。他还十分注重以音乐来教化百姓,创作了动听的《韶乐》(若干年后,孔子听到了《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大舜经常在这条河边操琴鼓瑟,所以这条河才被命名为“濼”的。这一推论,不无道理。据古文字学家考证,在出土的10万块甲骨中,出现的地名文字仅1000个左右,而且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可见,国内省会城市中有甲骨文记载地名的,不会很多。济南作为其中之一,在3550年前就有了地名文字记载,是十分难得的。

1991年,济南市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将从杆石桥至历山路、和平路口的8条老街巷(西青龙街、趵突泉前街、正觉寺街、东舍房街等)扩建为一条东西通衢,扩建后定名为“泺源大街”,是十分成功的街道命名。

具有明显的舜文化印痕

济南千佛山(历山)下,曾是传说中的大舜躬耕之地,也是大舜由东夷部落领袖成长为一代圣君的发祥地。对此,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舜耕于历山之下”“舜发于畎亩之中”。时下许多地方都在争大舜,称大舜是自己的“家乡人”。我认为,在目前关于大舜籍贯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济南不必过早地认定大舜就是济南人。但济南是大舜事业的发祥地,是毫无疑义的。也正因此,自古以来,济南人就以大舜曾在这里创造过辉煌而无比自豪。所以,济南地名与舜文化相关的极多。例如济南的许多地名都与历山、大舜相关:早在战国时期,济南就因位于历山之下而称“历下邑”。据司马迁《史记》载,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这里所说的“历下”的概念,已不是指“历山之下”了,而是一个行政区划名称,即“历下邑”。此后,“历下”就成了济南的代称。新中国成立后,还特地将位于济南老城区东部的一个行政区命名为“历下区”。济南人将千佛山(历山)也称为“舜耕山”;将跟大舜传说有关的舜泉(一名舜井)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济南不但在千佛山和老城内都建有“舜祠”,还在趵突泉边建了“娥英祠”,将源于趵突泉的一条小溪取名为“娥英水”。因为城外有历山,济南人又将老城内东南部一块露出地面不高的石头也称之为“历山”,并且派生出了一条“历山顶街”。同时又将此“历山”与大明湖南岸的“灰山”、府学文庙旁边的“铁牛山”并称,衍生出了济南“三山不见出高官”的掌故(这一掌故中所说的“高官”,可看作民间对“名士”的一种俗称)。也是因为有了历山,大明湖湖心岛上的一座古亭便得了“历下亭”之名。公元745年,大诗人杜甫在历下亭陪北海太守李邕宴饮时,还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著名诗句。目前,济南市以“舜”字取名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有12个,如舜玉路街道办事处、舜园社区居委会、舜雅社区居委会等;以“舜”取名的街道有20多条,如舜井街、舜耕路、舜德路、舜世路、舜义路等。以“舜”字取名的居民小区也有许多,如舜华园、舜怡佳园、舜清苑等;济南人在地名上的这种崇舜情结,正是舜文化在济南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一种表现。

突出了“泉城”特征

济南是享誉中外的“泉城”。据2004年济南市公布的泉水普查报告,济南辖区内共有10大泉群,泉眼多达733处,仅老城区几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有4大泉群,100多处泉眼。不过,济南之所以得享“泉城”之誉,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泉多。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济南的泉水具有亲民性格。济南城市的形成,是先民择泉而居的结果。泉水与济南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亲密无间。济南老城之中众泉密布,泉水就在市民的门前屋后、甚至就在庭院之中。济南老百姓抬眼可睹泉容,伸手可掬泉水,他们可以尽情享受泉水——这种享受不只是一种感官的享受(像我们今天在公园看泉那样),而且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享用。对济南这种独特的城市风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8个字做了极好的概括,那就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国内泉水多的城市不止济南一个(如省会城市有青海的西宁、地级市有云南的丽江、县级市有甘肃的舟曲),有名泉的城市也不止济南一个(如杭州的马跑泉、无锡的惠泉、太原的难老泉、大理的蝴蝶泉等),但国内具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城市风貌的,只有济南一个;整个老城的老百姓日常生活跟泉水密切相关的,只有济南一个。理所当然地,济南人在命名地名时,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这种恋泉情结。不妨先看数字:据2006年资料统计,济南市因泉而得名的街道就有20多条,如芙蓉街、趵突泉南路、趵突泉北路、黑虎泉西路、黑虎泉北路、浆水泉路、玉环泉街、王府池子街、濂泉胡同、平泉胡同等等。以“泉”字取名的新建居住区也有许多,如趵突泉小区、泉景四季花园、泉星小区、泉印兰亭等等,随着城市的发展,估计今后还会陆续增加一些。1965年,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济南市将老城内从西门桥到青龙桥之间的11条街巷(西门月城街、西门大街、院西大街、院东大街、府西大街、府东大街等)拆除拓宽,成为老城内的东西主干道。这条新街道后来被命名为“泉城路”,如今它已是济南的“第一金街”了。1999年建成的济南中心广场,亦命名为“泉城广场”,矗立于广场的主体雕塑被称之为“泉标”。总之,泉,是济南人的不了情,也是济南地名的不了情。

体现了济南人的文化个性

济南地处古代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汇之地,济南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庄正沉稳的鲁文化和放达奋进的齐文化兼收并蓄,使之相映生辉。于是,济南人自古就形成了崇儒风而尚齐俗的文化个性。济南人不仅淳朴诚信,坚持原则,而且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这种文化个性,本分而不失灵动,规矩但绝不呆板。济南的许多地名,便体现了济南人的这种文化个性。济南人在起地名时,大多会尊重传统规矩,注重经世致用,很本分地遵循庄正、实用的原则。比如街道命名中,许多官府衙署、寺庙祠坛、园林名胜、商业市肆等皆被作为街名,这不仅是为了突出指位性,更是为了对它们表示应有的尊重。由此也可看出济南人起地名是十分“本分”的。但济南人有时也会“突发奇想”,如济南人会把老城内平坦地面上露出的3块石头称之为“山”(即前面提到的历山、灰山、铁牛山),会把一条长不过四五米的小石桥称为“起凤桥”,把一处墙角不起眼的泉水称为“腾蛟泉”,把一条长不足百米却开有五六家棺材铺的小街称为“升官街”,把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胡同称为“云彩眼”······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地名,就体现了济南人文化个性中本分而不失灵动的一面。济南商埠的街道命名更是典型的一例: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跳出老城实行跨越式发展,在老城西部开辟了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的的商埠区(济南的商埠,正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经济开发区”)。在招商时,济南人按照租价高低,将商埠分为“福、禄、寿、禧”4个地片,没有简单使用“一二三四”作为等级编号,而是使用了这种极有“中国特色”的编号法。济南商埠街道规划为棋盘型,纵横直交,十分规矩。在为街道取名时,济南人吸收了一些西方国家按序号编制街名的做法,但又绝不照搬什么“第几大道”“第几街”等,而是从道路纵横直交的特点出发,确定以“经、纬”来定名。可是,在以“经、纬”定名时,济南人又没有沿用国际通用的地球仪经纬线划法,而是遵循了中国民间织布时将长线称为“经”、短线称为“纬”的习惯。最初的商埠规划为东西长6华里,南北宽不足3华里,于是便将7条东西向的长街从北往南依次编为经一路至经七路,将11条南北向的短街从东往西依次编为纬一路至纬十一路。国内其他城市也有使用“经、纬”编序法命名街道的(如郑州、沈阳),那些城市使用的都是地球仪的经纬概念。唯独济南人要“别出心裁”。这恰恰反映出了济南人文化个性中规矩而不呆板的一面。

总之,济南地名虽然与国内一些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相比,具有许多共性,但也有自己明显的个性。而济南这种地名文化的个性,正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传承它,光大它。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