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信息

2024

04/03

17:32:0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旅游经济大家谈》传承弘扬齐鲁文化 讲好山东地名故事

地名是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率越来越高,许多地名废弃、消失、更名。使得一些城市的更新造成“文脉中断”。

那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传承赓续地名历史文脉?

本期《旅游经济大家谈》(2024.3.23)聊一聊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地名?讲好山东地名故事,留住乡愁,大力传承弘扬齐鲁文化。

本期嘉宾:

济南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刘玲(左)

“历下者”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吕允山(中)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县西巷社区社区工作者胥凯(右)

 

民政部近日公布《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办法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据了解,2022年5月1日,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开始施行,对地名管理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为贯彻落实条例,健全完善地名管理制度体系,民政部制定出台了此办法。去年11月,山东省民政厅印发《山东省老地名保护办法(试行)》,对老地名保护提出明确要求。

Q1

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后,济南市民政局相关部门是如何贯彻落实、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

刘玲:

济南市历史悠久,地名文化底蕴深厚。为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有关地名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市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开展了系列保护活动,编辑研发了部分地名文化资料产品。

一是颁布了《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创新性的将传统地名保护工作纳入其中,让老地名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其中,明确规定了传统地名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

二是制定了《济南市传统地名认定规范》。依据《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认定规范》和地名相关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济南市传统地名认定规范》,规定了济南市传统地名认定的基本要求、传统地名范围、申报条件、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和保护利用等内容,从地名的语词文化、实体文化、知名度三个指标对传统地名进行认定。

三是开展了传统地名调查核实。收集整理数百种济南市及各区县地名录、地名志、地名文化书籍等相关文献,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外业调绘,综合采取走访调查、现场采集记录等方式,全面获取传统地名的现状图文信息,由各区县地名主管部门对相关传统地名资料进行审核和补充,完成济南市历史城区范围内554条地名和济南市域范围近千处传统地名调查核实工作。

四是发布济南市传统地名保护名录。通过前期传统地名调查核实,整理符合要求的传统地名候选名单,在征求市自规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水务局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市社科院、济南市政协文史委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专家论证会,经过论证评审,共发布政区类、村落类、道路街巷类、建筑物类、山泉湖河类等三批次232处传统地名,数量居全省首位。

五是筹建全省首个地名文化主题社区。深化民政系统联动,探索“地名+社区”路径,将地名文化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在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县西巷社区打造地名文化主题社区。主题社区于2023年1月启用,截至目前共开展主题活动20余场次,上千人次参加。社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将地名文化与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通过在社区开设地名宣传栏、图书角、电子展示屏,制作音像节目、开发文创产品等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地名法规,展示优秀地名文创作品、手绘老地图、传统地名故事、标准地名信息等内容。

六是编辑出版地名保护系列文化产品。利用调查过程中挖掘的珍贵地名史料,陆续编辑出版了《济南市传统地名保护图册》《济南市地名文化遗产分布图》等一批地名文化图书资料,拍摄了《古县神韵—历城》地名专题片。在此基础上,2023年还组织开展了“口述济南”老地名文化采写,为我市传统地名建立多媒体资料库。目前已完成49人次,60个老地名的视频采写,“口述济南”老地名图书已印制完成,相关视频拟于近期发布。

Q2

为保护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化建设,2021年,山东省首支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在济南市历下区成立。吕允山就是其中的一位,请先来自我介绍一下。

吕允山:

济南灯泡厂退休职工,曾经在《齐鲁晚报》《济南时报》《都市女报》《山东广播电视报》等报刊陆续发表关于济南老街巷地名文化的文章,诸如《宽厚所街的的由来藏在阎尔梅的诗集里》《县学街与县学文庙》《儒雅时尚的文化路》等一百多篇。自己结集印制了散文集《徜徉在清泉古巷的老济南》。

我还是一名“历下者”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我们的志愿团队成立于2021年12月17日,是国内首支以宣传传统“地名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队伍。现有注册志愿者200多人,并拥有十数名从事研究传统文化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服务队致力于宣传推广济南传统地名文化,把挖掘整理济南老城地名文化为工作重点,为弘扬济南市的传统地名文化和城市形象做一份贡献。

Q3

请胥凯自我介绍一下。

胥凯:

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六岁学书法,九岁发表作品,尤于篆刻用功最勤,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为全国首家地名文化主题社区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创作地名篆刻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及行家的喜爱和赞誉。

Q4

介绍一下济南的历史文化背景,讲一讲济南老地名背后的故事和传说,以及老地名的保护现状。

吕允山:

济南作为山东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济南有着五千多年前的焦家大汶口文化城址,有四千多年前的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就单说济南古城历下城建成年代也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齐鲁文化背景造就了济南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一点在地名文化上有着显著的记忆痕迹:殷商时期的莱芜的赢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下的泺水,我们在地名上,始终可以沿着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脉络一步步找到来时的路。

有一句俗语形容济南古城“三山不显出高官,四门不对出王位。”为什么有这种说法,我们从地名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济南有历山顶街的历山,有灰山亭下的灰山,有府学文庙的铁牛山,这三座“山”之间围起来的老城区涵盖着布政司街上的布政司、府前大街的济南府、县前街上的历城县,除此之外还有按察司街的按察司、卫巷的济南卫等等,可谓是衙门毗邻,官员鱼贯。再加上德王府、小王府、玉斌府等地名,济南在明清两代的历史遗存,从地名上就可以找到实实在在的依据。

谈及老地名的保护,随着城市不断更新发展,有许多老街巷,老地名消失了。但是有一些老地名的地理遗存,有一些老街巷的肌理还在。近几年来,我们惊喜的看到,我们济南市政府和各级民政部门非常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出版了地名史志,在街头巷尾树立地名宣传栏,同时不遗余力的恢复老地名并挂牌标识。我们志愿团队在进行地名考略活动中,就看到了诸如“县学西庑街、东箭道街、苗家巷”等街道都在相应的位置挂上了路牌,让早已迁走的居民还能找到自己曾经的家,寻得到曾经的乡愁。

胥凯:

县西巷,因位于旧时历城县衙西侧而得名,社区即以此街而命名。2006年,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这里发掘出土了从北朝至宋代的许多佛教造像以及精美的砖雕地宫,其中北朝菩萨雕像,精美绝伦,惊艳世人,堪称“东方维纳斯”。古街古巷虽历经岁月变迁,辖区内仍原原本本的保留了古老街巷的名称和走势。丰富的地名资源为建设地名文化主题社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Q5

老地名与济南哪些历史事件、文化传承有关联?

吕允山:

做了这几年地名文化志愿者,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在一座城市里,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一个好的地名,足以成为城市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因为它记录着历史,传承者文化,承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乡愁记忆。有了地名的存在,历史的脉络就不会被割断。通过近几年参加地名文化志愿活动,进行地名相关的探索与考略,从中可以窥见济南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比如说宽厚里片区的老地名中宽厚所街,在明代叫王府南街,到了清代就改成了宽后所街,朝代更迭期间发生的清军攻入济南,大规模屠城的“己卯之变”,德王府以及八座郡王府,甚至整座济南城全部夷为平地。郡王府没了,但是由于留下了一个东、西小王府街的地名,这儿也就成了整座济南老城唯一一个找得到遗址,并进行了考古发掘的明代郡王府东小王府宁阳王,西小王府宁海王。在清代,宽厚所街地名还由先后的后,改为厚道的厚。这“宽厚”二字最能代表济南人,以及济南这座城市的性格特征“敦厚、阔达、多大节”也就是说济南人为人厚道、胸怀宽广、识大体顾大局。这就是地名文化中对城市文化的最根本的传承。

胥凯:

“初心广场”是我们社区围绕红色地名文化打造的活动场所。“初心”取自原山东省委书记刘谦初的名字。1929年,刘谦初听从党组织的安排,临危受命到济南重组山东省委,就住在东西菜园街5号。1931被杀害于纬八路刑场,在狱中,刘谦初为自己尚未出生的孩子取名“思齐”。刘谦初一生都没有见过女儿,他牺牲时,女儿一岁一个月零三天。他的最后一封红色家书,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赤子之心。广场以此命名,就是希望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后人。现在的初心广场成为美德地图的网红打卡地。

Q6

老地名对济南城市形象和品牌的影响,老地名与济南城市记忆的关系?

吕允山:

老地名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传承流传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比如说,人们提到济南首先想到的是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自开商埠,是与纺织业息息相关经纬路的命名方式。济南是山清水秀的泉城,济南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这一切的城市记忆都包含在一个个地名中,比如说随处可见的“水胡同”,比如说清泉巷、泉城路、五龙潭,比如说五三街、槐荫广场等等,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记忆。

胥凯:

去年以来,社区打造全国首家地名文化主题社区。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为主线,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见证地名历史,传承文化记忆。云南省民政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雄安新区民政局等多家单位先后来社区调研座谈。

Q7

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县西巷社区在老地名保护的措施有哪些?

吕允山:

在地名保护当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老地名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一些新兴业态的商业开发项目,自诩新潮,对老地名保护持有一种抵触的态度;一些外来的开发商由于缺乏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总觉得老地名与他们经济效益关系不大,甚至觉得老地名有些“老土”。殊不知,你的开发,落脚于这座城市,服务的是这座城市的人们。老地名里有这些人的感情在里边,有老城里的百姓乡愁在里边,有了老地名,百姓们爱屋及乌,就会常回家来看看,人气旺盛了,何愁生意不旺盛呢?

胥凯:

县西巷社区位于济南古城核心区域,2023年,经省市民政部门指导,创新性地将地名文化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选定县西巷社区打造全省首家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区“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区民政局与大明湖街道将创建工作列入部门与街道年度工作要点,共同探索“地名+社区”的双向赋能路径,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沉浸式”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城市、对社区的文化认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Q8

如何在城市更新和改造中,平衡保护老地名与发展需求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将老地名的保护纳入考量?

吕允山:

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保护老地名,首先要提高老对老地名存在价值的认识,老地名是一座城市历史的延续,是城市文化传承的脉络,只要地名的标的物还存在,只要老地名的肌理还存在,就要继承延续老地名的存在,不要轻易作出变更。这就需要我们的地名法规,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法规,都要将老地名的保护纳入制定和执行法规的硬性考量。

胥凯:

在初心广场东侧是为地名文化主题社区专门打造的活动场所--县西亭。亭子的命名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我们通过向社区居民,专家,志愿爱好者广泛征集,放弃了诸如地與亭、坤舆亭、净心亭等许多文雅的名字,选用通俗易懂又指向作用鲜明地“县西”二字来命名,得到了社区群众的普遍认可,让群众感受到了参与地名文化建设的乐趣。大家再看亭上这幅对联,上联“地观齐风、名载鲁誉”,下联“天鉴济水、舜耕历山”。上联是根据省民政厅提出的“齐鲁地名”宣传主题而作,下联则是经广泛征集。今天,县西亭上的邻里乡亲,讲的也不仅仅只是文化乡愁,更多的是家长里短,邻里情长,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家园,谱写着新的篇章。

Q9

分享一些济南老地名保护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中的成功因素和可借鉴之处有哪些?如何将这些成功经验应用到其他地名的保护中?

吕允山:

这里我讲一个故事,就是百花洲有一条尚未正式挂牌的老街“思敏街”。它原来叫阎公祠街,后来为了纪念我省著名的教育家,正谊中学的创始人鞠思敏先生而命名为“思敏街”,这条街原来的位置已经拓宽到大明湖路中了。相关部门在打造整个百花洲片区时,将最接近于原思敏街的位置设立“思敏街”的标识牌,并在街口处打造了一组鞠思敏和他的学生季羡林、孙思白三人的雕塑。使得这里成了人们缅怀这位力倡平民教育,甘心为国育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著名教育家,传承济南尊师重教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基地。也成了我们“历下者”地名文化保护志愿者讲解老济南地名,传承老济南文化的重点讲解点之一。我想,在我们济南市,在老城里,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将他们也列入地名文化保护的范围之内。

胥凯:

社区有条东西向的道路,看上去是一条街,其实在改造前是有宽窄差异的,改造后虽然两条街都比较短,但依然保留了两个街名,一街两名——北察院街,皇华馆街。体现了民政部门对地名保护的重视和对地名文化的尊重。皇华馆,取自《诗经》皇皇者华,是清代乡试主考官的驻地。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小时候,这里的高墙足足有三层楼那么高。现在看不到了,这也是我们的乡愁。

Q10

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公众参与等方式,提升社会各界对老地名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鼓励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老地名保护的行动中来?

吕允山:

提高社会各界对老地名保护的认识,提高广大公众对老地名保护活动的参与度,建立地名志愿者服务队是一个好办法。作为志愿者,来自各个阶层,各个地区,足迹遍布全济南市。充分发挥他们熟知自己原住地、现住地,熟悉大街小巷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现状,地名演变过程,地名故事,以及街巷的奇闻轶事等地名文化资料等作用,并且这个作用几乎不可替代。比如我们“历下者”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仅仅在2023年,就完成了20条老街巷、两座山体的地名考略,从实地测量,到资料核实,完成考略报告,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从而保证了考略的质量。在2023年,我们还参与了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济南市地名信息纠错工作,来自各个社区的地名志愿者共同行动,提出修改意见264条,新增地名信息62条,大大完善了地名信息库中的济南市地名信息。为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胥凯:

作为地名文化主题社区,我们经常在这里举办专题活动。室外的趣味地名园地,既有地名谜语,也有地名对联,还有活动照片。比如元宵节地名灯谜活动,中秋节制作地名月饼,促进了邻里和谐;儿童节以地名为摊位命名的义卖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老街巷老地名,爱祖国爱家乡,让“六一”更有意义。结合辖区特点,“线上线下”阵地融合出彩。线上利用“喜马拉雅”平台开辟“历下地名故事”专栏,由社区组织有广播爱好的居民担任主播,将地名法规、地名故事、地名美文录制成音频上传。线下在社区花园设立地名文化主题标识、地名亭、地名宣传栏、地名文化展示屏;在居委会二楼开辟独立空间,设置地名藏书格、图说济南展示柜、地名摄影集锦、地名信息库查询屏、红色地名主题墙等内容。将地名文化活动与群众的兴趣特长相结合,创作地名篆刻印章、将地名文化活动与社区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在家风教育、社区运动会、社区改造等工作中融入地名文化,拉近社区与群众的感情,增近互信,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Q11

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和创新方法,实现对老地名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胥凯:

社区所处的位置在济南老城的核心区域。民政部门为我们打造了特色路牌,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地名活起来,把地名文化传播出去。各位可以拿出手机,扫一扫路牌上的二维码,不但可以聆听地名的介绍,还可以了解景区附近的情况。

Q12

老地名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对未来老地名保工作的建议。

吕允山:

一是老地名中有一些不统一的地名书写方式尽早的统一起来,特别是一些错字、别字、讹传造成的地名不统一,要溯本求源,比如茂陵山,不能再出现“茂岭山”的表述。

二是城市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尤其是在城市更新中,在一些新建的道路、社区、重要的地理节点,要有属于这个地方特有的地名文化遗存。

三是细化地名文化保护条例,提高地名文化保护条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强化地名文化保护。

四是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展览会、文艺演出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地名文化,唤起全社会关心城市地名、保护地名文化的热情。

胥凯:

济南建城史虽然很早,但现在能留下来的明清建筑却凤毛麟角。高都司、旧军门、宽厚所、司里街,全面旧城改造,再造古城风貌,已然成为缘木求鱼。作为济南人要引以为耻,更要引以为戒。

百花洲片区保护与开发的日臻成熟,使这处具有老济南特色的片区成了“网红打卡地”。既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历史风貌,也有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还有现代科技的建筑肌理,可以说老济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在这里有所沉淀。

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期待明府城片区的涅槃,我们期待进一步做好保护性改造,突出特色,传承文脉,打造文化创意新高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济南从数千年前的某一天出发,向着今天一步步走来,也必将面向未来继续前行。泉城的味道,有历史的沉淀,才敢称济南。历史文化街区,将深深地植根在这座城市的土壤里,深深地融入到这座城市人们心中。

Q13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老地名?

刘玲:

地名,是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能够生动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等特色。作为传承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可以称之为人文历史的活化石,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化,打造传承自信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济南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加大地名历史资料的整理、挖掘,用更加丰富的文化形态,讲好地名故事。通过弘扬地名文化,唤醒沉睡宝藏,切实让地名文化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老济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打造地名文化的泉城品牌。


                                          (来源:《山东经济广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