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历史悠久,运河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文化古迹更是遍布运河东平段区域。这里既有运河明珠州城古镇及其古街区,又有因运河而兴的大安山、戴庙等地。历史上的运河沿岸商贸繁荣,文化昌盛,店铺作坊、茶楼酒肆,无不烙着运河文化的深深印记。如今的大安山和戴庙,仍可见古船埠、码头和古闸堤。今天我们走进历史上的运河安山古镇,一起领略京杭运河东平段的历史文化魅力。
运河安山古镇地处东平县西南部,距东平县城26公里,距梁山县城18公里。北靠东平湖水库,南与梁山县小安山接壤,东毗东平县新湖镇,西部紧连南水北调输水工程(柳长河),331省道、济安公路横竖穿街而过,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并在此注入东平湖水库。
安山古镇即今大安山村。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安山镇先后为东平府、路、州、县辖地,唐代称乡,宋代至民国时期称镇。《水浒传》第69回写道,宋江率领义军攻打东平府,在安山镇安营扎寨。
安山古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很早以前,就有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他用来压太阳的两座山,一山即小安山,另一山就是大安山。远古时代,大安山就有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可说是上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1959年、1962年、1976年,上级文物部门先后三次对安山南6华里青堌堆文化遗址调查挖掘。根据出土文物鉴别,一二三层属于商代文化层,四五六层属于先商文化层,第七层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属于龙山文化层。由此证明人类在安山一带活动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并且经济技术有了一定发展。
安山古镇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繁荣于明清。宋代,安山发展成镇,《水浒传》中已有记载。元、明、清代和民国时期,大安山是大运河的重要闸口,并逐渐发展成为鲁西南最大的水旱码头和繁华的商业重镇。
安山古镇是随着运河漕运的发展而不断兴盛起来的。隋朝至宋朝陆续开掘了临清至北京、济宁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而临清至济宁一段由于地势较高,宋朝以前一直没有挖通。元朝为沟通京杭大运河,解决南粮北运、水陆联运、京都物资运输不畅通等问题,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朝廷命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做总统领,征用民夫83万人,开挖了安山以南,经袁口、开河至济宁的大运河,长达150华里。当年农历正月开工,十月完工,时称济州河。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朝廷又遣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漕运刺史马之贞,统民工251万人,用银30万两、米40万石、盐10万斤,开挖了安山以北,经阳谷、聊城至临清的大运河;当年二月兴工,次年六月告竣。元世祖忽必烈亲自赐名为会通河。安山镇地处两河交界处,济州、会通两河的开挖,不仅沟通了南北京杭大运河的航运,保证了京都物资运载畅通与供给需要,而且使安山镇成为大运河航船货物转运中枢总汇之区,带来经济的繁荣与昌盛。安山镇上商贾云集,店铺遍布,河道上下,白天千帆竞发,轴舻蔽水,帆樯林立;夜晚桅灯高挂,渔火漫天。昔日东平州八景之一“会河帆影”即源于此。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朝廷又建起了大运河上的枢纽工程安山节制闸,保证航运畅通无阻。明朝中期,大安山就已成为大运河上的水旱码头和繁华的商业及交通重镇。每天南来北往的官船、商船、货船、渔船、运粮船等川流不息,官役会帮齐聚、商客商贾云集,外地不少贫苦的渔民、农民也融入安山镇,谋求生计。到清朝末期,大安山发展到鼎盛时期。全镇6条街,街长3里,有2000余户,1万余人,姓氏有60姓之多,有商户百余家,可称鲁西大镇。大运河从镇中间穿过,居民区分河北、河南两大块,由安山闸桥连接起来。河北1200余户,居一、二、三、四街,多系商铺、作坊、渔行、粮行、饭店、客店等。河南800余户,居五、六街,多系农户、船户、渔户等。街巷、古居顺河而建,布局灵巧,错落有致。
历史上,大运河是皇家和官府外出的重要通道,元、明、清代,皇帝乘船途经安山闸,在大运河上来往。明朝弘治皇帝乘船微服“南巡”,来到安山镇东两华里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下船访察民情,事后当地官府给该村取名皇圣庄,现名黄庄。清朝康熙皇帝乘船下江南,曾在安山镇停留游湖赏景,在运河北岸闸公馆休息饮茶,喝甲鱼汤、吃安山贡米。
大运河在当地也俗称运粮河。明末清初,安山码头每天过往的运粮船有100多艘,每年江淮一带的500多万石粮食皆取道于此运往京都,镇上的粮行有18家。郓城、寿张一带的高粱、大豆,汶上、东平一带的小麦、谷子都到此交易,秋后每天成交量千石以上。清代安山为东平、泰安、莱芜三县漕粮收兑运储码头,镇上商务发达,帆樯林立。由大清河转贩而来的盐及当地农副产品通过东平运抵安山再转贩南下,而南来的商货也多通过安山向东平内地转贩,因此大安山实为东平地区货物集散中心。
安山镇有四大货栈,代客代卖各种货物积存,用于南北交流。往南运的有焦枣、雪白梨、干鱼虾、棉花、中药材等土特产,待运粮船回南方时,装船捎走,运费便宜。从南方运往北方,卸货栈出卖的有瓷器、红白糖、江米、茶叶、甘蔗、竹器、杉条、丝绸、麻布及产于南方的中药材等。多系运粮船捎来。货物交易的“粮船市”是安山镇特殊的日子。春、秋两次运粮官船前来,商会即向数十里内集镇张贴广告,邀请剧团唱大戏。周围群众来听戏、买东西的很多,比庙会成交额还大。货栈发财,饭店、旅店也跟着兴旺,持续几天繁忙营业。其间彻夜灯火,夜不罢市,可称“舸舰迷津,舳舻相接”
渔业是安山镇的一大特色。安山镇紧靠安山湖,东有汶水,北临黄河,横跨运河,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水产资源,鱼种繁多,捕获量大,晒干后南运到安徽亳州,北运至德州。这里还盛产菱角、鸡头米,最盛时期有10余万亩水面,古诗中有“半湖山色半湖菱”之赞语。
因物资交流的繁荣,“五行”“八作”也应运而生。“五行”是指车行、船行、秤行、斗行、牙行,各行有各行的帮派。比如船行有船帮,船帮中又分青帮和红帮、三番子帮等等,分别代表着江、河、湖不同船帮的势力范畴。车行由六七个村的50多辆木轮大车组成,从安山镇上船接货往四乡分送,再把四方的土特产装运上船。船行有两帆大船百余只,负责向南方、北方运送粮食、土特产和水产品等,市场上大宗交易均有秤行经纪人过秤,收取佣金。民国时期的安山赵家渔行、李家渔行,几乎独揽安山鱼市。他们把渔民出售的零星鱼虾收购起来,再大宗卖给鱼贩子,从中赚取差价。斗行即粮食市中量斗的经纪行业。他们善于玩弄技术,能多量也能少量。牙行也称“经纪人”,凡大宗货物、牲口、船只成交,中间都少不了牙行从中撮合。“八作”指八大作坊,即粉坊、面坊、油坊、酒坊、纸坊、馍坊、豆腐坊、宰坊。安山有滕家馍坊、李家馍坊、马家烧饼坊;有宫家宰坊、李家宰坊、马家宰坊;有李家店、马家店、王家店;有林家药铺、宋家药铺、贞元堂药铺、仁和堂药铺;还有张家染坊、王家染坊;郭家盐店;李家缝衣店;郭家杂货铺、同聚铺号等。这些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作坊、商业店铺等,在安山镇样样俱全。
安山镇来往客商多,本地经商的也多,不少饭店就应运而生。他们做出的酒席盛宴南北有名,不少菜肴成为地方名吃。品位较高的有同风、同乐两大酒楼,前者在闸口,后者在大集口。另有郭家酒馆、李家酒馆、安山鱼馆。安山大炖鱼有陈氏兄弟的两口锅,兄在闸南,弟在闸北。还有李家的糟鱼、烤水鸭、烧大雁,王家的狗肉等,也都颇有名气。
安山镇逢一、六为大集,集市设在运河北岸商贸区,为东平州八大集市之一。集市东西长足有两华里,有鱼市、牲畜市、粮食市、木料市、菜市、百货市、饮食市等等,每逢集市,十里八乡有上万人上市交易。建国后,因河北集市街道经常遭受水淹,故搬到河南岸集市街道。
安山镇有72神庙,神神都有庙。有龙王庙、大王庙、真武庙、火神庙、药王庙、关公庙、吕祖庙、观音庙、正王庙、玉皇庙、姜子牙庙、灶王庙、土地庙、月河庙、娘娘庙、叫娘庙、奶奶庙等等。还有一山担两庙,一步两个庙,庙上庙,桥上桥,两山夹一井等景观。庙多庙会也就多,每年从正月十五到四月十五,庙会一个接着一个开,大戏一个接着一个唱,前来赶庙会、听戏的四方乡邻涌进安山古镇,繁荣了安山镇的经济与文化。
有“小洞庭”美誉的东平湖山光水色也招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赞美安山的精美诗篇。明朝兵部尚书谢肇浙,写有《舟滞安山》诗一首:
百丈方舟一线泉,待风待闸两流连。
客程莫笑蹉跎甚,拙官何如上水船。
清瀚林院沈翼机《安山道中晚晴二首》:
秋云多变态,驿路爱天晴。凡道浮光潋,奔流激浪清。
渔家无定泊,柳岸有行程。同出安山道,舟连古渡横。
已是中秋月,凉风白露晴。安山南北亘,汶水浅深情。
行迈三千路,言归一半程。天空云汉净,雁字落坡横。
今天的运河安山古镇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京杭运河的通航、南水北调东线的途经、“风情渔街”的建设,让运河安山古镇逐渐成为运河沿线的一颗亮丽明珠,正在努力实现“商旅云集,店铺遍布、渔火满天”的目标,重拾“会河帆影”的美好景象。
注:部分内容摘选自《京杭运河·齐鲁风情 东平卷》
(来源:东平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