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24

03/20

09:40:46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博山:山水之间有佳境

2023年,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博山也借淄博烧烤的热度迅速红火起来,一时间,品优价廉的博山陶瓷、琉璃、美食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人们在赏美景、品美食的同时,也为博山优美的风景所吸引,纷纷到各景区景点游览参观、打卡留念。

博山地处淄博市南端,境内多山,“博山”地名即由此而来。提到博山,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境内那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山岭。博山境内分布着1300多个山头,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47个,500-800米的山峰81个。由山区构成的博山,地势南高北低,水系大致从南往北流,东、西、南三面环山,往北渐为平原。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和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早在2002年,博山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高达47.85%,生态旅游景区面积占到了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集“山、水、林、泉、洞”之胜,全区拥有景区景点200余处,是山东省A级景区最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县之一。景区内山清水秀、洞奇谷幽,有4A级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和3A级鲁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等一批钟灵毓秀的景点,流连于此,让人陶然忘归。

博山”地名的由来还与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有很大关系。据传,汉武帝信奉道教,道家传说东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山上居仙人,有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就让人将传说中的博山景象制作成“博山炉”,意在沾仙气,求不老。“博山炉”炉体呈山形,其间雕有云纹、仙人、瑞兽等,于炉中焚香,轻烟飘出,有祥云缭绕之效果,仿佛传说中的仙山“博山”。自此之后,博山炉历经多个朝代而传承不衰,造型日渐复杂,工艺更加精湛,但其“仙山”的总体意象却一直未有改变。

清雍正十二年(1734),颜神镇撤镇升县,众人有感该地山丰 水润,物产丰饶,置身其中如临仙境,又加上境内山头众多,遂将新设立的县命名为“博山县”,由此也可看出人们对博风景的喜爱与推崇。

二山相对出奇峰

博山环山带水,峰攒簇,从高空俯瞰,群山合抱中的博山,南峙鲁山之雄,峻极平云;西耸原山之秀,势垒千盘;淄水东环而为带,孕育泱泱齐风;孝水北折而为襟,造就鲁中文明。而其中较为典型的自然景观则当属鲁山和原山。

鲁山是泰山山脉的一个支脉,整座山为绿植所覆,山上碧草如茵,佳木青秀,在博山的东南界上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丰富的山林资源,为当地人民“靠山吃山”、砍柴采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博山的传说中,鲁山的得名与鲁班有关。此说于史无证,但却折射出博山人民对民间能工巧匠的喜爱与推崇。

鲁山不仅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历史积淀亦十分深厚,元明清三朝,此处都有养马场,前后达600余年。

民国《续修博山县志》记载,鲁山顶上曾有一座天仙圣母祠,山顶北面一块巨石,远望像极骆驼,故名卧驼峰。卧驼峰下有一座驼禅寺,据寺内碑文记载,它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明嘉靖年间进行大修,寺内除大雄宝殿外,还有志公庙和志公塔。此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鲁山地区香火最旺的寺院。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鲁山庙会,届时四方香客云集,达数万人之多。

原山又名饴山,俗称马耳山。因山上有禹王祠,又称禹王山。原山也是泰山的支脉,主峰海拔800米,绵亘100千米,是汶水、孝水发祥地之一。“禹山积雪”为博山旧八景之一,博山绕城诸山皆为其余脉。民间相传,此山常被城中百姓视为晴雨表,如果山巅有帽云,则大雨将至,雨收则散,很是神奇。

原山山脉的主峰之一是顶山,也称凤凰山,(康熙)《颜神镇志》记载:“凤凰山……上建泰山碧霞行宫,俗因称为‘小顶’。”泰山之顶被称为“岱顶”,“小顶”的称呼就是比附泰山而来,因此赵执信《原山考》中称小顶山为“副岳”,(康熙)《颜神镇志》称小顶山为“小泰山”,也是同样的缘故。(康熙)《颜神镇志》记载“碧霞元君庙在凤凰山顶,各郡县人民有香愿不能至岱者,于此焚祝而去”在淄莱一带信众的心中,小顶山是可以替代泰山的。

历史上,小顶山曾是春秋战国兵家争战之地,也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宋代玉皇宫、明代红门和泰山行宫、清代吕祖庙等文物古迹掩映于密林之中,碧绿如翡翠的山峦蜿蜒起伏,将山城包揽其中,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石海是小顶山上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属标准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北方罕见的自然奇观。2亿500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海洋,由于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此地石灰岩经过漫长地大陆抬升运动形成了石海。这片石海有三十多亩,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石块如海洋中的波涛,滚滚涌起,团团簇拥。石海中间杂草丛生,藤蔓缠绕,人在其中,如泛舟碧波,有心旷神怡之感。

巍峨起伏、挺峻高拔的大山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也造就了博山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博山的先民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红叶柿岩层林尽染

红叶柿岩位于博山区和尚房村,地处原始古老峡谷之中,群山怀抱,具有独特原生态乡村气息。红叶柿岩建筑依山而建,青石砌房,红瓦覆顶,有至今保留完好的清古建筑。每年秋季时节,万亩原生红叶林竞相争艳,如红霞一般尽染漫山层林,吸引大批游人前往观赏。

红叶柿岩古时称为鹿岑,它四面环山,群峰夹峙,沟壑相连,更有柿林千树,高下扶疏,山泉水响,林木幽深,为不可多得的避暑盛地。清朝初年,本地人孙禹年为躲避兵乱,选择在此筑石楼避居。石楼地势较高,“自下望之,栏杆户牖,悉在中矣。”因该地清净,又加上孙禹年比较好客,这里也就成为附近文人墨客雅集的一处圣地。

坊间相传,康熙年间的一个深秋时节,孙禹年与内阁大学士孙廷铨等人悠游山林,见满山柿林,红果累累,金叶掩映,深谷生辉。孙禹年就对孙廷铨说:“鹿岑柿树众多,高山上下参差,与其‘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孙廷铨连连称赞,并赋诗《柿岩赠禹年》一首,其中有“嚖嚖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曛。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诗句,其中“石门小筑”就是孙禹年的石楼宅院,而后两句则将柿岩景色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后,“柿”便代替“鹿岑”之名,开始流行于世。

柿岩东边多红杏,西边多海棠,春秋临望,烂若云霞,又加上树木众多,即使盛夏时节也是畟畟凉生,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柿岩也因此成为四方雅士的打卡之地。根据本地史料记载,清初著名文人王渔洋、高珩、孙廷铎等都多次到柿岩游览,并留下大量诗作。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与孙禹年私交甚好,他也时常到柿岩拜谒孙禹年,虽然没有诗作留世,但却在传世之作《聊斋志异》中将孙禹年定为《山市》《鸽异》两篇的主角。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在游历柿岩后,也曾发出“树荫孤岩留夏雪,人从众壑辨晴阴”感慨。

2020年10月,柿岩在经过重新包装后,以“红叶柿岩”面世,利用“长城、琉璃、红叶、山水、古村”五大资源优势,打造了七彩玻璃栈道、钢格悬空栈道、柿岩古村、齐长城文化长廊、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等24 个项目和产品。同年,随着电视连续剧《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拍摄和在全国播出,作为景区拍摄原场地,红叶柿岩迅速出圈,成为人们的游览圣地。每年秋季的万亩红叶,则更是让红叶柿岩成为鲁中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并在全国迅速走红,成为千万粉丝争相观光游览的网红打卡地。从开业至今,短短3年时间,红叶柿岩已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成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典范。

颜神古镇窑火千年

宋朝时期,博山陶瓷生产进入全盛;金元时期,博山地区已经成为鲁中的陶瓷生产中心,方圆二十里范围内即有十余家大型窑场,尤其是博山山头一带,更是匠人云集,三步一窑,五步一铺,几乎家家户户都以陶瓷为业。这一时期,山头地区不仅开始烧制“雨点釉”“茶叶末釉”陶瓷产品,其他陶瓷器物如碗、盘、杯、罐、枕、盏等各类日用品造型朴实厚重、富有变化,充分展现了宋代博山山头地区较高的陶瓷制作技艺。

从那时起,熊熊燃烧的窑火就伴随着窑工的吆喝和市井的烟火,穿越千年,造就了瓷窑比街、作坊同邻的古窑村,更曾经诞生了亚洲最的陶瓷厂。

颜神古镇就坐落在山头古窑村中。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这里有圆窑170余座窑工更以千数,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窑制陶,为人们日用生活提供了数不清的陶瓷制品。今天的古镇仍然保存着13座古窑,这些古窑连同深邃厚重的青石巷、烧痕斑驳的匣钵墙,展现了沧桑的历史,也留下了沉淀的岁月。

2018年,颜神古镇项目开始开发,以古窑村为主体,对13座古窑、老厂房和传统历史街区升级开发,将方正的厂房、高耸的烟囟、长长的隧道窑都进行重整修葺,保护性开发让一座穿越千年的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了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小镇。

让每一个历史场景与当代生活接轨,让当代审美与古代匠人智慧结合,是颜神古镇开发者的最高要求,他们尊重这块土地所有的过往,也尝试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达敬意。在这样的理念加持下,他们又先后开发建设了度假酒店、民宿,地方特色民俗、美食街区,陶琉精品展示、交易市场,民间地方艺术品收藏博物馆群,全国大专艺术院校学生实习培训基地,陶琉文化为主题的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研学基地,以及北方区域的艺术家聚集群落等众多附属设施,颜神古镇也因此成为鲁中地区参与度和体验感极高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来源:齐鲁壹点)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