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民县城沿大济路南行十多公里,即是淄角镇。根据正史、地方志、当地人的传说和当今学者的考证相互参验证明:齐桓公曾避难于此,与鲁庄公战于不远处的乾时,并命此地为淄角,意为齐都临淄之一角。
明《嘉靖武定州志》载:武定(惠民城)西南“四十里曰淄角镇”,其注说:“金史作脂角,今为淄角,遂以为淄水之角。”这表明,淄角虽是乡镇,早在八百年前就被载入《金史》,在明朝民间有临淄一角之说。
为什么叫淄角?
淄角人有从他们的祖先那里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说法。淄角街的袁玉俊老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了一本名《齐鲁古镇淄角》的刻板油印小册子,他在《青龙镇的传说》一节说:“淄角镇,很早以前叫青龙镇,原为春秋时期齐国边境重镇。齐公子小白曾于此避过难,他称霸后为齐桓公。因当初避难时对此镇颇有感情,称霸后,特驾临青龙镇安抚百姓,并将青龙镇赐名淄角镇,意思是首都临淄的一角。”
淄角人传说齐桓公避难与正史相合。《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僖公。”这段话表明,公子小白在齐襄公杀鲁桓公后外出避难,他只是“恐祸及”,所以无须立即出国,淄角镇可能是小白的最初避难地,其避难时间共约8年。小白外祖母家是卫国,卫国在今河南河北一带,与齐国交界,小白又可能是从淄角到卫国,最后由莒国回到齐国的。从他后来在“乾时”打败鲁军看,他极可能在淄角镇待了很长时间,且暗中组织了自己的党徒和势力,取得了高、国几家大夫和当地人民的支持。
齐襄公被无知杀后,齐人又杀了无知,齐国一时无君。齐国主政的大夫便到鲁国迎接公子纠为君。而支持小白的高、国两家大夫“先阴召小白于莒”。鲁国发兵送公子纠,管仲带兵拦着小白回国的道路,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装死。管仲向鲁国报功,鲁国送子纠的行动放缓。等到子纠到齐国时,小白已被高、国等立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桓公即位后,葬其兄襄公。已经出兵纳子纠的鲁庄公和与鲁结盟的齐国大夫不承认齐桓公。鲁军到了临淄,齐桓公主动退出都城,向自己曾经避难的淄角方向撤去,他对那里熟悉。八月,齐桓公与鲁军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君。
《春秋·庄公九年》和《左传》记载:鲁军败后,鲁庄公的御手秦子和车右梁子架着庄公的战车,打着鲁君的旗号“避于下道”,误导齐军,才使鲁庄公乘别的鲁国战车逃走。秦子、梁子和庄公的战车均被齐军俘获。
杜预的注说:“乾时,齐地。时水在乐安界,岐流,旱则竭涸,故曰乾时。”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注“又东过梁邹县北”说:“陇水又西北经梁邹县故城南,又北屈经其城西……其水北注济。城之西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梁邹”即今邹平县,这是说,时水最终流入了济水。徐其忠、刘红岩经过多方面,多角度详慎的考证后认定,“先秦时期齐地‘乾时’地望和西晋杜预所注的乐安界范畴,大致今惠民县。”(见《孙子故里·春秋齐地‘乾时’地望考略》)这 就是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打败鲁庄公于乾时时,属惠民县。惠民秦朝时称厌次,地域广大,直到明朝,在济水(今黄河)南还有大片土地。淄角镇在惠民南部,离西晋时厌次与乐安界不远。齐桓公之所以退到这里与鲁军交战,是因为当地有支持他的军队和人民,他凭借‘乾时’沟渠埋伏,才打败了强大的鲁军。
从以上所引用和述及的史料来看,齐桓公对淄角情有所钟,命其地为临淄之一角是可信的。
(来源:黄河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