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如何更好参与社区治理
发布日期: 2024-02-19 17:32 信息来源: 《中国社区报》
信息来源:山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
浏览次数: 993 字体:【

社区社会组织是政府与群众互通的桥梁。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为进一步推进精致幸福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近年来,山东省荣成市在“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物业协同、信用融合、网格支撑”五位一体社区治理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在培育和扶持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引导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实践,不断探索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新模式,为荣成市社会治理结构优化注入新活力。

社区社会组织提质增能迫在眉睫

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是在社区社会组织中能够起到中枢作用的联合型组织,是组织间横向联系、互动、聚合而成的“共同体”。一方面,它可以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对其他社会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将政府的政策传递给这些社会组织,并且将社会组织的需求传递给上级政府,充当着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枢纽;另一方面,它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将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集中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目前,我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研究,能够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理论创新。目前荣成市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及参与社区治理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荣成市下辖城市社区60个。截至2023年8月,已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1297个,仅主城区的街道所辖26个社区的备案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就已达623个,平均每个社区拥有20个社区社会组织,甚至在某些社区,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已达到30个。在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提升的同时,提升社会组织质量、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迫在眉睫。相较于社会组织发展较好的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区,荣成市存在专业社会组织少、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培育内生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势在必行。

培育发展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

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办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2018年,荣成市在突出社区党组织强引领、在地组织快成长的思路下,实施居委会注册、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办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模式,社区党组织书记既是社区社会组织法人,也是社区社会组织的党支部书记。使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培育经历了从个体、集合体再到联合体形态的过程,实现了从自组织到正式组织的转变。目前,书记领办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中心登记数量达到32家。崖头街道华侨社区微爱公益服务中心的成立,就有典型意义。华侨社区地处老城区,人口密集,小区配套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滞后,为满足居民在文体娱乐、安全卫生、文明慈善等方面的多元、个性需求,华侨社区成立“楼宇管家”“一直都在”“康乐时光”“常春藤老干部”等17个社区自组织,不断拓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自我服务的渠道。虽然形式多样的社区自组织使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有所提升,但各社区自组织出现了缺乏规范化培训、发展盲目、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将分散的社区自组织资源聚集,实现对社区自组织的“再组织”,在华侨社区党委指导下,社区以居委会为主体注册华侨社区微爱公益服务中心,为各自组织搭建起资源整合、培育指导的平台。

强化市级社区社会组织领育枢纽。为更好地统筹力量,发挥好各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五社联动”中的载体作用,荣成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指导成立市级幸福社区治理发展中心,将其作为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母港”及对外展示的窗口平台,致力于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规范管理、专业指导、资源整合、人才培育等服务,着力解决社区社会组织缺乏规范指导和技术支撑的问题。幸福社区治理发展中心成立后,强化领育发展平台,加强智库建设,对接相关院校,建立高校专家智囊团,围绕社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项目设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开展培训指导,规范组织运作。同时,依托线上智慧社区平台、线下城市社区学院等途径,对接专家和专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工成长营”、主题研讨、沙龙分享等系列活动,提升社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理论水平与实务素养,持续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蓄力增能。与此同时,幸福社区治理发展中心持续创优路径,营造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以社工督导为手段,采取“嵌入式”参与公益创投项目前期调研、活动开展等方式,为项目专业化、高效运作提供保障。同时,荣成市制定《荣成市城市社区社区社会组织星级评选办法》,由专家教授、主管部门、专业社工等组成评审小组,在项目结项时开展评级,给予表彰奖励,打造梯度队伍,力促社区社会组织规范高效发展。

发展“一社一品”社区社会组织品牌发展矩阵。荣成市财政每年拨款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扶持社区社会组织注册和公益创投,通过策划项目推动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品牌,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领办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累计参与市级公益创投项目125个,微创投项目69个,涌现出“铸魂固垒”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我家住在幸福里”新市民融入、“幸福来敲门”独居老人关爱等优秀品牌项目。以玉龙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中心为例,玉龙社区民安小区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居民968户2232人,60岁以上老人占比31%,小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人数少、热情低。紧邻的彭寿巷是居民休闲集中地,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为进一步提高老旧小区动员力,玉龙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中心以公益创投为抓手,发布“多彩小巷”众创组织培育计划,招募、遴选老年居民骨干30人组成“桑榆”志愿服务小组。通过“居民议事 征集意见——图案制作 变废为宝——规划布局 文化传承——小巷彩绘 共建共享”四个方面实现多方联动,使老旧水泥墙旧貌换新颜,打造了“多彩小巷”社区休闲娱乐场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小巷睦邻文化活动,使“桑榆”志愿服务小组实现从培育建立再到治理能力提升的转变,既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又在精细化营造过程中凝聚更多居民力量参与环境整治等公共事务,提升社区动员力。

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优势凸显

目前,荣成市深入探索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模式,形成适合自身区域特点的社区社会组织品牌创建—培育孵化—“嵌入式”治理—基层治理韧性提升的发展格局,为社区社会组织加速成长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有效嵌入、共赢发展提供“荣成经验”。

在实践探索中,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法人、党支部书记,以“党建”引领“社建”,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社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党员先锋积极参与,投身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实践。

立足群众需求实现自给自足。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在满足社区居民自我需求的过程中,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最直接、最清晰地掌握辖区居民多元、个性需求数据,更贴近自我服务与治理的需求、更接地气。

持久打造社区治理“公益池”。以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问题,即辖区外社会组织承接项目落地社区服务周期较短、更换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社区及其受益对象带来了困扰,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具有区域属性,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作为基层群众性组织的“另一只手”,培育成长、资源整合成果最终服务于辖区居民,使社区社会组织成长为公益资源不断积累、志愿力量不断增长的社区治理“公益池”。同时具有专业性,将基层治理的条与线整合为项目,让服务对象即社区居民能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项目实施前后的变化。

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建议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政府要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其次,政府需要给予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适当的政策倾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扶持环境。例如,优化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制度,降低登记注册门槛,简化登记审批程序,发挥备案制度优势,鼓励成立立足基层、扎根社区的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治理积蓄多方力量。

拓宽多元资金来源渠道。当下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并不利于其发展。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管理和服务,以及开展社区活动时都需要资金,因而拓宽筹资渠道非常重要。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要充分利用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吸引政府积极购买社工服务,与政府形成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赞助资金,不仅可以拓宽社区社会组织资金链,还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社会影响力。除此之外,社区社会组织还可以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通过“社区合伙人”的收益反哺、资金注入、联合共建等方式,提高社区发展治理公益造血能力,在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创新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精度和深度,增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融资能力和服务水平。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 《中国社区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