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政这五年丨潍坊市民政局:用心用情用力为民服务
绘就“更好潍坊”温暖底色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省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扎实履职尽责,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山东省民政厅网站特别推出“民政这五年——各市发展成就巡礼”专题,展示全省16市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潍坊市民政局聚焦“走在前、挑大梁”,矢志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深入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以更多标志性成果实现新突破,持续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高品质生活,为更好潍坊建设注入民政暖心力量,2024年10月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构建综合救助新格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迈上新台阶
青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主动申报日”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
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五年来7次提高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将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由2019年的每人每月580元、433元提高至1003元、835元,城乡差距由1.34:1缩小至1.20:1。今年以来已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3亿元,兜牢32.3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容错纠错”做法在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培训班上作推介,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社会救助“高效办成一件事”入选全市首批10个创新典型案例。3个县市区获评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打造全领域核对数字高效救助新模式,创立了“一体建设、两域覆盖、三维联动、四个平台”核对工作体系,129项数据实现共享互通,服务救助审批事项26项,数量稳居全省第1,在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主办的“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中获优胜奖。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将54余万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实现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今年以来已动态监测和摸排5.4万人次,新纳入低保4671人、特困供养2042人。持续增强临时救助效能,对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及时给予临时救助,今年已支出1579.2万元,临时救助14805人次。出台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相关文件,年内已投入服务类救助资金3357.61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9563人。加强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创新推出“鸢康小屋”“潍爱妈妈·幸福陪伴”结对关爱赋能提升等项目,救助支出586.72万元,受益群众1.2万人次。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一老一小”服务持续优化
组织拍摄百岁老人最美全家福活动
截至2023年底,潍坊市60岁以上老人240.5万,占比25.67%,比全国高4.55个百分点,其中百岁老人710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潍坊市不断健全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让老人乐享幸福晚年。今年顺利完成老龄工作体制改革,重塑老龄工作体制机制,组织开展了百岁老人全家福摄影、老年舞蹈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敬老月”系列活动,走访慰问老人8万余位,支出款物1000余万元。加快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2个案例入选山东省老年友好型社区典型案例。
老人在寿光市助老食堂开心就餐
聚焦群众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坚持以打造“康养有潍 颐养有坊”养老服务品牌矩阵为抓手,积极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完善市、县、镇(街)、社区、家庭“五级覆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截至目前,建设家庭养老床位985张。全市15个县(市、区)全部建成1处及以上县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20个镇街全部设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覆盖全市城镇社区的1135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累计改造8492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建成助老食堂748处,较好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优先支持发展认知照护床位,截至目前共有养老机构床位30919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3260张,占比75.23%。
老人在青州市东篱居为老服务中心拍照留影
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建走在前列。7个县(市、区)争创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获奖励资金1580万元,争创数量和获奖资金均居全省第1;获评全省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4个、标准化示范点4个、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1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寿光市被确定为首批全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项目地区,获奖补1000万元。引进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在潍城区投资建设康养综合体项目,到位资金10亿元。引进首家德资养老企业入驻高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连续举办11届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4名养老护理员荣获“潍坊技术能手”、1人荣获“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近五年来,累计推荐获评养老服务类齐鲁和谐使者10人,青州市东篱居养老公寓院长张树伟被人社部、民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
潍坊市儿童福利学校党员给福娃们上音乐课
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影响儿童)、重点困境儿童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508元、2006元、1498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79.1%、118%、199%。自2019年至今,持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等服务项目,全面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助学长效机制,累计1000余名孤困儿童获益。2022年起,实施孤困儿童“护佑健康”大病保险项目,推动医疗救助升级扩围,4类孤困儿童全部参照特困人员实现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资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享受同等待遇,保障力度全省最大。深化儿童福利机构创新发展,成立潍坊市儿童福利学校,积极开门办院,打造“机构+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开展“情暖社区 护童成长”志愿服务活动,以文化建院育人做法全国推广。不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服务,推出了“鸢爱留守、留住幸福”“金禾成长计划”等关爱服务项目,惠及儿童2.5万人。省内率先开展孤困儿童成年后就业帮扶试点,已帮助110人实现就业。打造“123456”立体化关爱服务模式,持续擦亮“潍护你”品牌,相关经验在全国儿童福利工作会议上被重点推介。
汇聚社会多元力量,主动服务发展大局
建成潍坊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共5212家,其中社会团体1652家,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3548家,基金会12家,总量居全省第4位。建成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和活动场所137处,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132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4万余家,“四级一体”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形成,率先实现镇街级枢纽社会组织全覆盖。五年来,先后投入财政资金1800余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全市社会组织参与实施各类服务项目850余个,引导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应急救灾、疫情防控等作出了积极贡献。行业协会商会为企减负7543余万元,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200余条,向会员企业提供服务3万余次。15家社会组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标杆社会组织”“山东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彩社会组织”。
启动“敬老月”活动暨“情暖夕阳·幸福餐桌”公益慈善项目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276家,其中慈善组织48家,建立社区慈善基金217支。全市慈善捐赠规模近五年累计超10亿元,400余万人次受益。全市公益慈善组织共运作慈善项目320余个,台风灾害期间募集下发款物3.7亿元,新冠疫情期间募集下发款物1.2亿元,通过慈善项目和临时性救助下发款物2.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20余万人次,相关慈善项目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等奖项。
举办“汇聚公益力量 建设更好潍坊”公益活动
福彩销售实现历史新跨越。截至2023年11月,潍坊福彩成立31年总销量过205亿元,是全省首家、国内第5个突破200亿元的地级市。创新举办“汇聚公益力量 建设更好潍坊”福彩公益活动,积极向社会传递福彩暖心力量。五年来,全市福利彩票销售65.69亿元,筹集公益金19.7亿元,有力支持了民生事业发展。
打造“乡村著名•潍坊好品”助力乡村振兴
区划地名工作取得新成效。持续优化行政区划布局,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以淄川-青州-临朐三交点现有场地、设施和旅游资源为依托,联合打造“平安边界创建暨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出台《潍坊市道路命名工作规范》,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建立地名保护名录,有86个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打造“乡村著名·潍坊好品”50余个,为特色农产品注入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深挖地名红色资源,在“党建+地名+旅游”上做文章,创新推出《地名里的潍坊》文化节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深受社会好评。
做精做细专项事务,“品牌化”服务暖民心
以社会事务窗口单位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创新培育婚俗改革“海誓山盟·爱在鸢都”、殡葬改革“礼安潍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鸢都温馨驿站”等服务品牌,多维度助力“更好潍坊”建设。
“爱在鸢都”婚俗改革品牌在全省婚丧习俗改革现场会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婚姻登记服务全面优化。婚姻登记步入“亮码办”“零收费”新时代。创新打造奎文门等3处景区婚姻登记巡回点,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结婚登记需求。创新推进婚俗改革,被列为全国首批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市,扎实推进“互联网+婚姻登记”,潍城、坊子等7县市区被确定为全省婚姻登记数据质量提升试点。制定出台全省首个婚姻家庭辅导地方标准,率先推出“新家庭”婚姻辅导APP平台,延伸辅导链条至婚姻全生命周期。
统筹推进殡葬改革与移风易俗、乡村文化振兴融合发展,累计建成公益性公墓1557处,有效满足群众基本安葬需求。2019年潍坊市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测评全省第1名。建成集纪念、教育、文化和服务为一体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弘扬文明节俭、绿色殡葬新理念新风尚。连续组织实施11次免费海葬服务活动,实施全体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政策,实现丧属在殡仪馆“0元”办丧事,减轻群众治丧负担。强化殡葬人才队伍建设,4人在2024年全国民政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居全国地级市第1。
深入实施流浪乞讨人员精准分类救助,大力推行“即救即走”工作机制,创新推行“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打造“鸢都温馨驿站”服务品牌。连续12年组织救助管理机构开展开放日活动,提升救助管理工作透明度。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力度,持续推进落户安置、源头治理工作。五年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991人次。
持续完善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方式,积极推动实施“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进一步简化补贴申请受理环节并将审批权下放至乡镇(街道),实现“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为残疾人提供暖心服务。将三级、四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纳入护理补贴范围,保障标准每人每月97元,惠及1.6万人。积极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和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服务患者7489人、患者家属54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