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政这五年丨 烟台市民政局:坚守为民初心 绘就民生暖色
建设万亿城市高品质民政事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省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扎实履职尽责,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山东省民政厅网站特别推出“民政这五年——各市发展成就巡礼”专题,展示全省16市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烟台市民政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认真践行“一四三五五”工作思路,团结奋斗、实干争先,统筹推进“六个民政”建设在烟台落地见效,奋力开创万亿城市高品质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积极为打造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贡献民政力量,为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烟台经验。
着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聚力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普惠均衡
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编制《烟台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及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市、县全部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出台《烟台市养老服务条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等法规政策,健全完善老龄和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创新开展“顺心助餐”服务,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服务供给更加充实。统筹发展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1处老年康复医院,全市养老机构发展到247处、其中3星级以上占比50.2%,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884处,各类养老床位8.3万张。成功争取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创新实施安心居家、爱心助浴、暖心过冬、顺心助餐、仁心助医“五心”服务,累计完成独居老人智能监护设备安装8644户,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助浴服务2.7万人次,为困难老人提供暖心过冬床位2447张,探索开展助医服务164人次,建成市民社区食堂和助老配餐点612处、日均服务老年人2万多人次。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广泛开展“敬老月”活动,举办老年文化活动120多场次,获评山东省老年友好型社区典型案例3个。
承办第十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并作典型发言
改革创新突破发展。承办第十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每年举办康养产业博览会,圆满完成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任务,入选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5个、全省首批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1个、省级“五床联动”试点2个,获评省级以上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5个、创新案例5个、养老服务督查激励对象2个,新华社社论点赞烟台养老工作。
着眼打造公益慈善城市,聚力推动慈善事业提质增效
举办首届“烟台慈善榜”发布会,激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慈善力量持续壮大。连续3年将建设公益慈善城市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谋划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完成市慈善总会换届,全市慈善组织发展到62家。每年开展爱心捐助活动,探索“一起捐”形式参与腾讯公益网络募捐,累计募集慈善款物5.6亿元。出台社区基金建设指导意见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设立社区慈善基金342支、募集资金1210万元,开展纾困扶弱、便民利民等服务项目150多个,受益群众20万多人次。加强福利彩票销售管理,五年来实现销售收入43.9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13.3亿元,福彩销量和市场份额稳居全省前列。
慈善服务优化提质。围绕助学、助医、济困、救灾等方面,开展情系学子、肾友中心等慈善救助项目330多个,累计发放慈善款物4.8亿元,救助群众560万人次。探索开展“情暖万家”项目,推动慈善事业与民政业务融合发展,“信用+阳光”慈善品质提升项目入选山东省信用应用场景创新“揭榜挂帅”项目。
建设全省首家慈善文化馆,展示烟台慈善事业发展光辉历程
慈善氛围日益浓厚。开展慈善文化“六进”活动,每年组织“中华慈善日”集中宣传月,创作《中国梦慈善情》《与善同行爱飞扬》等艺术作品,开展慈善宣传活动380多场次。建设全省首家集展示、传播、捐赠、体验及服务于一体的慈善文化馆,创设市文化中心广场、芝罘区塔山小院等慈善空间20多处。举办公益慈善嘉年华以及慈善品牌LOGO、标语、City Walk线路发布等系列活动,发布首届“烟台慈善榜”,褒扬爱心单位、个人和优秀慈善项目253个,激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着眼暖心惠民,聚力推动基本民生保障便民惠民
走访探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把温暖和关爱送到群众身边
织密扎牢社会救助保障网。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的救助网络,目前全市共有低保对象6.45万人、特困人员2.4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24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07万人。连年提高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其中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69元和872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59.6%、74.4%,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由1.44:1缩小到1.23:1。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目前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口占比81%。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3个区市入选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获评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品牌4个、创新实践案例4个、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4个、政策宣传优秀成果3个。加强数据共享应用,探索推行社会救助集成办、“主动帮办”,实现7件关联事项“一网通办”和3项保障待遇“静默认证”,相关经验被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赋能社会救助数智化改革做法获评第三届中国“鼎新杯”数字化转型应用大赛二等奖。
举办“党建引领 一路童行”主题开放日暨“六一”嘉年华活动
加强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完善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组织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情暖新春·共护未来”等系列活动,年均走访孤困、留守、流动儿童6400余人次,开展关爱服务活动70余场次,受益儿童2253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会同相关部门扎实开展“六大保护”行动,每年组织“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系列活动,营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圆满承办全国儿童收养工作会议,烟台儿童收养做法在会上交流。
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探索构建“1+15+X”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获批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常态化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活动,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700余人次,寻亲和护送2个《规范》获评省级地方标准,跨省区域合作机制经验在全省推广。
着眼服务高质量发展,聚力推动民政服务优化升级
倡树新时代婚俗新风,举办“海誓山盟·爱在烟台”特色婚俗主题活动
深化婚俗改革。全面实行网上预约申请、“跨省通办”、“婚育一件事联办”等举措,推行特殊节假日办理结婚登记,打造特色婚姻登记巡回点2个,全市13个婚姻登记处全部免费颁证、照相、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累计办理婚姻登记191426对。深化婚俗改革,开展“深化婚俗改革,倡树文明新风”主题宣传活动,入选省级婚俗改革试点区1个。
每年常态化举办公益性海葬活动,深化殡葬移风易俗
深化殡葬改革。出台深化殡葬改革意见和基本殡葬惠民政策实施办法,全面实施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推动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每年为群众节省基本殡葬服务费用7000余万元。深化移风易俗,推广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每年常态化举办公益性海葬活动,累计开展海葬活动27次、撒海骨灰2912具。开展集体公祭、代客祭扫等服务,莱山区代祭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入选全省第二批“礼安齐鲁”丧俗改革试点2个,获批省级“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试点7个。
举办市管社会团体规范化建设培训班,提升社会组织发展水平
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作用。打造“烟社向阳·丹心共筑”市级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全市发展社会组织4344家、社区社会组织1.6万家,全省首届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讨会在烟台召开。连续5年安排46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采取公益创投等形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630万元,每年实施为民服务项目2800余个。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走基层专项活动,677个社会组织投入5512万元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打造烟台现代画院“后许家村红色主题原创壁画”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福山区开展“保护地名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地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优化区划地名管理。深入抓好《地名管理条例》宣贯实施,完成市辖区道路命名更名或起止点变更330多条,更新维护中国国家地名数据库数据4.5万条。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完成乡村道路命名1387条,采集上图地名、兴趣点8900多个,获批省级“乡村著名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试点1个。加强地名保护和地名文化宣传,列入市级地名保护名录164个,出版发行《叩街问巷》《村名探源》等地名文化书籍,入选全省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单位2个。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完成第七轮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确保边界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