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东明县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关键抓手,全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精细化升级,其中道路命名与标识完善工作成绩斐然,为打造乡村著名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为强化对“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的领导,东明县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宣传、民政、住建等18个部门为成员的道路命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东明县“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争创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工作方案》等文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自行动全面铺开以来,县、乡、村三级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对照互联网地图上的白色“无名路”按图索骥,逐村逐路据实清查,现场核实,真正做到底数清、状况明、数据准。严格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等要求,规范工作流程,采取踏勘调研、集体讨论、征求民意、专家论证、乡镇申请、县级审批、备案公告的标准化流程进行规范命名。全县 14 个乡镇(街道)399 个行政村共摸排出 1219 条无名道路,这些无名道路,给村民日常出行、外来访客导航以及物流运输造成诸多不便,凸显出道路命名的迫切性。群众反馈热烈,走访调研显示,超 85%以上的村民期盼为家门口道路命名,他们渴望清晰的路名助力走亲访友更便捷,让乡村邮递、电商配送等“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无论是网购农资农具,还是邮寄特色农产品,精准地址成为刚需,村民对道路命名需求极高,热切期望借道路命名规整乡村脉络。
在道路命名时,县民政局协调宣传、文旅等部门,进一步深入挖掘东明这片沃土上承载的光辉地名历史和人文底蕴。邀请县退休老领导、文史研究专家、文学作家等组建地名文化专家组,深入挖掘地名的历史文脉和发展规律,梳理乡村历史沿革,挖掘整理乡村地名故事。在道路命名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命名了鲲鹏路、秋水路等跟庄周历史故事相关道路名称。持续坚持地名导向作用、群众好找好记的原则,注重收集老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域文化特征等。东明作为西瓜之乡,路名的设置为瓜农和群众带来极大便利,切实做到了方便群众、有利生产销售。
在黄河滩区地名建设方面,精心保护黄河地名文化。借助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148 个黄河滩内村庄合并建设成为 24 个村台新村,为着力留住村民的乡愁记忆,沿黄四个乡镇新村村台道路采用老村名进行命29条。如在黎明新村西侧的主干道挂上 “辛庄路”标牌。长兴集乡将王高寨党群服务中心至王高寨烈士陵园之间的道路命名为 “英雄路”,铭记历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东明县秉持科学规划理念,依循乡村地理布局、人口分布及发展规划制定路牌设置目标。目前全县共设置立杆式路牌 1211 块、村内特色路牌 1357 块,实现每个行政村平均 3 块路牌的合理覆盖。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量村庄大小、道路主次、交通流量等要素,像交通枢纽村、集市村周边道路加密路牌安置;产业聚集区道路则结合产业特色命名并醒目标识,确保路牌不仅是名称标识,更是乡村发展导向标。从选址、设计到安装,全程专业把控,保障路牌坚固耐用、信息准确清晰,为乡村著名行动锚定清晰地理坐标,让乡村邮路快递车辆穿梭自如,农产品循着新路名走向全国,切实激活乡村经济流通动脉,向着乡村全面振兴大步迈进,打造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东明样板典范。
(来源:东明县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