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政这五年丨德州市民政局:让温暖百姓心田成为民政工作的鲜明标识

发布日期:2024-12-17 14:28 来源:德州市民政局
字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省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扎实履职尽责,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山东省民政厅网站特别推出“民政这五年——各市发展成就巡礼”专题,展示全省16市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德州民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扎实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围绕“群众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做了哪些、做得效果如何”,坚持把事抓在手上,把情放在心上,把劲用在群众所需所盼上,全力书写有情怀、有思路、措施实、效果好的“民生答卷”。

高点谋划  高位推动  体制机制改革展现新作为

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把民政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中谋划落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民政工作作出指示和批示,市委常委会、市委深改会、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慈善事业、民政项目建设等工作,先后把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5暖留中心”建设、孤困儿童关爱、“助老幸福食堂”建设、居家养老“六助”关爱服务等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

完善政策机制。德州市民政局推动制定修订《德州市养老服务条例》,牵头出台《德州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德州市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德州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试行)》《关于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民政工作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的意见》《德州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重要民政政策文件,搭建起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配齐配强力量。全市134个乡镇(街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96人、社会公益岗476人,村级民政专职协理员7859人。乡镇(街道)配备的社会工作岗位人员工资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村(居)民政协理员每人每月200元补助,确保抓实工作有底气、可持续。

落实资金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政府资金全力支持民政事业发展,2019年以来,累计支出民政事业资金75亿元,地方配套47.9亿元。连年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累计支出17.58亿元、保障城乡低保35.83万人次,累计支出15.93亿元、保障特困人员14.67万人次。2019年至2024年,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486元提高到不低于956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365元提高到不低于779元,分别增长96.71%、113.42%。

精准施策  精细落实  基本民生保障实现新突破

禹城市安仁镇王子付社区开展“困难群众·集中救助帮扶日”活动

优化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路径,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的社会救助工作专班,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工作网络体系,依托“大数据+7859名铁脚板”,对全市11.3万低收入人口建立起实时动态监测,低保覆盖率大幅提升,构建起困难群体动态监测、及时救助、高效帮扶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实现社会救助由分散向集成、由“让人搀扶”向“独立行走”、由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的转变,中央电视台对德州救助精准预警进行了专门报道。2024年,德州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被列为“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

陵城区开展留守儿童素质拓展课堂活动

做实儿童关爱保护。构建以134名乡镇儿童督导员、7459名村居儿童主任为主体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打造孤困儿童“物资帮扶+精神引领+心理疏导”的“德关爱”品牌。完成281处村级“365暖留中心”场所建设,实现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全覆盖。强化对流动儿童的动态监测,建立重点关爱服务对象信息台账,落实关爱保护措施,保障其合法权益。对福利院抚养成年的孤儿开展“扶上马、送一程”关爱行动,及时了解其生活、就业、住房、婚姻等方面情况。

做好残疾人福利保障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与人社部门“静默认证”系统开展比对,强化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实施“精康融合行动”,禹城市成立全省第一个新建县级精神康复福利机构。2019年以来,共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8644人次,寻亲成功48余人,落户安置47人,实现长期滞留人员“清零”、短期滞留人员“动态清零”。

优化供给  统筹推进  养老服务发展开创新气象

社区老人在助老幸福食堂用餐

健全服务体系。按照“搞好顶层设计、压实属地责任、积聚部门合力、构建服务网络、补齐短板弱项”的思路,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新格局。全市共有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6处,农村幸福院344处,各类养老机构141处,养老床位数2.02万张。累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300户。打造108处助老幸福食堂示范点,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统一授牌。全市29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1.3万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六助”等服务。组建为老志愿服务队伍77支,招募志愿者4205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0073小时。

强化顶层设计。调整完善老龄工作委员会,最大限度地将涉老部门纳入,明确各自职责,从工作体制机制上完善固化。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直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23个单位惠及养老的规定、政策、举措梳理后全部纳入,引导各部门用好各种“惠老政策包”,形成工作合力。

举办“夕阳无限好 达人展风采”福彩杯德州市老年达人风采展演活动

创新工作举措。通过募集慈善资金,奖补鼓励县市区“揭榜挂帅”,打造5个养老改革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养老服务逐渐提档升级。在不具备设立助老幸福食堂条件的农村,采取“滴灌”模式,建立互助公益队伍,由健康低龄老人、留守妇女等向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在镇街层面引进第三方建设中央厨房,划区域“漫灌式”为老人送餐,解决农村特困老人就餐刚需;依托社区养老配建设施,引进第三方与小区物业协同,打造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用好水电气暖等惠老政策,鼓励社会餐饮企业设置养老助餐专区,通过厘清商居差价为老年人就餐提供差异化补贴;打造“老青互助”样板,鼓励引导年轻人入住养老机构,减免费用,与老人跨代同居,为老年人提供定时的精神陪伴慰藉服务。

打造产业链条。将德州养老产业协会纳入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的工作布局中,积极承接外地养老资源,大力发展“旅居养老”“都市田园养老”“乡村庭院养老”等新业态,成为全国旅居养老布局中的“一站、一环”。在加大本土企业培育的同时,围绕康复器具、适老化产品等老年用品,承接北京外溢养老资源,激活养老市场,努力把德州打造成“老有暖养”示范城市。

搭建平台  积聚资源  基层社会治理焕发新活力

开展“德厚爱 · 一起向未来”慈善事业成果展暨慈善市集活动,为学生建立慈善成长档案

创新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培育慈善主体,全市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65家,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13家,具备公益性社会组织税前扣除资格的18家。规范设立社区慈善基金306支,募集资金583万元,覆盖受益群众21万人。召开德州市首届慈善大会,启动慈善总会换届,发布“十大慈善项目”,设立31个慈善基金,涵盖助医、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等7个方面。引导建立“爱心商铺”,每月将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捐赠用于慈善公益事业。创新“慈善+养老”模式,谋划助餐服务、助老幸福食堂示范点适老化改造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3个慈善项目。创新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从小种下向善、知善、行善、乐善的“种子”。联合市电视台开设《情暖州城》栏目,访谈慈善人物、推介善行善举,针对特定困难人群开展定向捐赠。开通慈善总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小程序,畅通随手捐、随时捐渠道。2019年以来,福彩累计销量20.47亿,最大限度发挥福彩公益金作用。

“百社帮百村”活动中,武城县暖春社工组织走进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护理培训

拓展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2726个,共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128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共有备案制社区社会组织11501家,平均每个城市社区12个、每个农村社区6个。创新推动社会组织由单一的“规范管理”向“搭平台、搞服务”、围绕民政职能“聚资源、求支持”转型发力,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助企服务300余场次,减免企业会费820万元,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5100人,累计参与乡村振兴项目289个,投入款物7120万元,受益群众109.6万人。启动“百社帮百村”专项行动,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任务,通过组织党建联建活动、办好为民实事、确定共建项目、认领微心愿、孵化社会组织等措施,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截至目前,全市256家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村庄393个,开展帮扶活动653场,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惠及群众13.3万人次。

规范管理  用心用情  基本社会服务提升新质效

德城区举行“两河牵手、缘遇运河”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

全面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婚俗改革,推进“海誓山盟”婚俗改革品牌创建,在特殊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婚礼、集体颁证、家庭小课堂等活动。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市域户籍居民实现一证办理。对全市现存婚姻纸质档案进行扫描挂接工作,实现纸质档案电子化。全市共有6个国家3A级、2个国家4A级婚姻登记机关,婚姻登记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深入推进殡葬改革。编制完成《德州市绿色殡葬建设规划(2020-2035年)》,殡葬四项基本服务费用全部减免,全市行政建制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全市共建成公益性安葬(放)设施633处,县级公益性安葬设施12处。

编纂出版《德州市地名志》《德州市标准地名录》图书

稳慎有序做好区划地名工作。完成《德州市标准地名录》印刷出版和《德州市地名志》编纂工作,增设路牌7109处,门牌5446块,城区地名标志覆盖率达到100%,填补德州地名志书史上的空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率先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无名路”命名设标,全市7637条“无名路”全部命名落户。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