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有个杨柳雪村,这个村名很美,但留在村民历史记忆中更多的是苦。
老人们说,明朝初年,河北省枣强县一杨姓人家来到滨州地界,建起豆腐杨村,村子后改名为九户杨。再后来,九户杨村的几户村民迁到现在的杨柳雪村,这几户村民建起的村子开始叫“杨柳枝”。因为新建的小村子里有几棵大柳树,在土地盐碱严重的地方,这是个奇迹;再加上迁来的都姓杨,便取了“杨柳枝”这个美丽的村名。
但在以前,这里其实一点都不美。村外全是盐碱地,雨水时节一片水汪汪;秋后水消,土地泛碱。到了春天,别的地方杨柳飘絮,遍地雪白,这里村外也是白茫茫,但那是一片片盐碱地。白茫茫的盐碱地,远看既像地上的雪,也像铺了厚厚的一层柳絮,村里人便把村名改为更有诗情画意的“杨柳雪”。
村名如诗如画,村里的地却连草都长不好,更别说庄稼了。十年九歉收,村民穷得连个水桶都买不起,挑水用的是瓷罐子,周边村说起杨柳雪村,都叫其“杨瓷罐家”。
因不愿再守着盐碱地受穷,1963年冬天,当时只有100多口人的杨柳雪村开始改造盐碱地。他们在村西取土,用独轮车推到低洼的盐碱地里,垫高土地;他们还挖沟筑灌,引水排水。连续苦干了6年,这个小村引来了黄河水,修建了20条灌溉渠。有了黄河水压碱、淋碱,杨柳雪村便能在土地上种棉花,并成为“棉区的一面红旗”。
村里的老人们说,现在村西那个4亩多的大水湾,就是当年取土垫高盐碱地留下的。
现在的杨柳雪村,村南是棉田和苹果园,村西的连片大棚是鱼菜共生基地。村边和田间生产路上,种着海棠;村内街道两边是整齐的国槐和海棠,大水湾边长着粗大的老柳树,村民在家门前栽花种草。这个只有214口人的小村,如今真的是风景如画了。
(来源: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