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馍馍庄”是个饶有情趣的村庄名,坐落在枣庄滕州市区西部津浦铁路西侧。建国后,曾名馍馍庄村,后改居委,是个非农业人口户区的自然村,而今名馍馍庄小区。
据《古滕留庄西楼李氏族谱》记载:清代中期,李氏本支的始迁祖十一世李养重由滕县留庄西楼东迁县城西馍馍庄落户谋生。馍馍庄因清代村南有一土岭原名岭北村,乾隆年间,滕县有一县令清晨下乡察访民情,路经此村,见村中多家灯火通明,一派热闹繁忙之象,县令甚为高兴。遂问其下属,方知村民皆做各种馍馍及豆制品生意,随曰:此村若名‘馍馍庄’甚好,故馍馍庄之名沿用至今。
留庄西楼旧属滕县,两地一直保持着往来,1938年日军侵占滕县,馍馍庄李氏为了逃避战乱,曾逃到老家留庄西楼避难,老家族人来城里时,也常到馍馍庄本家这里落脚,1953年划为微山县,多年来保持的往来关系日渐稀少。馍馍庄人称七李八张,即七个家族的李姓和八个家族的张姓住户。李氏家谱中讲到的往事轶闻,其中有老辈们做的黄豆馍馍,属清末民国年间滕县的一道美食名吃,从而也使馍馍庄之名不胫而走。
清代末年,津浦铁路在县城西关修通,“九省通衢”也由东关移到西关,馍馍庄东临火车站(老火车站),南邻通衢街,商贸繁荣,客流活跃,各种豆制品生意十分兴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村民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把豆腐干集中起来上交政府,支援前线的志愿军作为给养,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
滕县“黄豆馍馍”深受商贾旅客的青睐,不仅成为酒席上的知名品牌美食,同时也成为馈赠时尚礼品和逢年过节的节日供品。发酵的白面馍馍,是当时婚丧嫁娶的一道领班食品,至今在滕州依旧享誉盛名,保持吃发面馍馍盼富裕的愿望。
(枣庄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