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安丘市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打造“秀美安丘”地名文化品牌,引导社会公众不断增进对地名文化的情感认同,用高品质地名文化服务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凝聚专业力量,深挖地名内涵
三级力量全覆盖。安丘市政府将地名文化保护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组建安丘市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专班,积极推动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走深走实;14个乡镇(街道)建立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专班,将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程;898个村(居)成立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形成“一村一队、村村覆盖”的工作格局。
深挖地名“老”故事。自去年起,安丘市民政局开展了“守护传统村落留住一方乡愁”地名故事征集活动,组织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通过查阅历史典籍,走访村内老人、退休老干部、历史爱好者等,挖掘出766个村名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对历史地名进行收集、整理,并邀请地名专家库专家实地寻访、踏勘和考证。
项目激发新活力。近年来,安丘市民政局先后实施了“古村落千手护”项目,建立安丘市地名文化重点保护名录制度,按照现存古村落、古建筑的等级,动员社会组织分类管护900余次,参与人数1500多人;联合安丘市摄影家协会开展“发现安丘之美”地名拍摄活动,宣传地名文化之“美”;联合安丘市书法家协会举办“情系青云山”地名书法作品展,宣传地名文化之“姿”。
依托资源禀赋,擦亮地域名片
“党建+地名”,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名片。安丘市民政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辉渠镇留山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成青少年地名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并组织开展了“红色地名代代传”活动,在教育基地举办地名文化知识讲座39场,在激发孩子们爱国情怀的同时,提高他们对地名文化的兴趣。
“乡村+地名”,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安丘市民政局在新安街道丘家庄打造了占地60平方米的乡村地名文化馆,充分挖掘村内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集中展示村庄发展历程及地名文化建设成果和创新内容。同时,定期开展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队员以书法、绘画、快板等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乡村地名文化的熏陶。
“民俗+地名”,打造乡村旅游名片。安丘市民政局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云山,打造了“青云山齐鲁民俗村”,陈列展示了旧时齐鲁大地不同地区的普通民居、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同时,宣传推广景芝小炒、三页饼、芝泮烧肉等安丘传统地方美食,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和地名文化。
展示地名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老字号”转化新成果。安丘市景芝镇是山东省三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自古有“四县通衢”之称。市民政局在景芝镇高标准建造了景芝镇红色地名文化展厅,展示景芝镇地名来历、地名含义和历史传说,展出老式步枪、织布机等老物件50余个,详细记录了景芝镇的革命历史,通过红色教育弘扬地名文化。
地名文脉少年传承。安丘市民政局精心编制“一村一乡愁”系列地名教育读本,将其纳入全市中小学课外特色课程;开展“手手相牵·代代相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向家中长辈征集地名故事线索,激发全社会保护地名文化的热情,目前共征集地名故事180多个;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地名文化保护志愿者为学生讲解身边的地名故事,引导孩子们知地名、爱家乡、有自信。
讲好故事铭记乡愁。安丘市民政局开展了“山水有名”系列宣介活动,拍摄“安丘天路”“望山见水 人文辉渠”等地名微视频,通过政府网站、政务融媒体等平台对外宣传推介安丘地名文化。同时,在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开设“安丘地名文化”专栏,定期发布地名文章,深入讲述安丘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引导全社会不断增进对地名文化的情感认同,让地名成为群众忆乡愁、话乡情的特色文化符号。
(作者:鞠宗翰 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