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23

08/04

09:16:4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济宁地名故事--仲氏故里仲家浅

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凝结了历史的人文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民族、语言、宗教特征,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和宝贵财富。

    微山湖的北端,南阳湖东岸,有一两千余年历史的村庄——浅村,今隶属于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史载该村在夏、商、周三代为仍(任)国都,秦汉时为任城县治所。该地原名延就亭,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仲子后人由泗水县迁此定居,唐称横坊村,后改名仲家庄,明代在该村设有浅铺,称仲家庄浅,清末民国后称仲家浅,建国后,简称仲浅村。2021年鲁桥镇合村并居建制优化后,仲浅村与泗河崖村合并,复称为仲家浅村。

《济宁直隶州志》载:延就亭在城东南四十里横坊村,任城莽曰延就亭,横坊村先名延就亭,今名仲家浅。”(清乾隆四十三年胡德琳《济宁直隶州志》卷十一古迹、第四页)仲子庙内康熙时重修先贤仲子庙:汉末黄巾之乱,子孙徙于任城因家焉,故村以仲名今年是仲子后人迁此定居2000年整,浅村村名,凝聚着仲浅的历史印痕和悠久的文化基因。

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人杰地灵。仲家浅村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仲子文化上,运河文化更是一大特色。首先,是仲家浅的古“浅铺”文化。该村是济宁市目前唯一一个保留传承运河文化“浅铺、浅夫”印痕,沿用“浅”字的村庄。

关于“仲家浅”村村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一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康熙皇帝南巡,龙舟搁浅于此,康熙皇帝问及侍从,以仲子庙旁浅舟,后世遂称“仲家浅”。其二是:仲子四十九代孙有名仲虔者,金时遭变革之故,避难棠溪(今微山县南阳湖一带),后元世祖忽必烈诏求圣贤后裔回里奉祀,乃得回旧居奉祀庙廷。后人为纪念仲虔奉祠守庙之功,称“仲家浅”。以上两说,由不足信。

据康熙年间内阁中书江苏武进陈玉璂《仲家浅村记》载:“仲家浅,仲夫子子路故居也。环十里馀,皆其子姓姻族。浅之意不可解。或曰,地属运道,河狭流浅,岁岁疏浚,实烦人力,土人以名者,纪劳也;或又曰,浅作堑,方言殊也。”乾隆年间,礼部侍郎江苏吴江吴家骐在《仲里志》序言中提出了另一种说法:“浅之云者,以其滨河自为村墅也。”虽然《仲家浅村记》中陈玉璂说此处是仲夫子子路故居也不准确,但关于“疏浚”的记载,还是有点道理的,但“仲家浅”的命名,绝不是“土人以名者,纪劳也”,而是封建政府的统一命名。因为,这跟元明两朝“浅铺浅夫捞浅送漕艘之制”有关。


    自明代起,该村便设有浅铺关于仲家浅古浅铺的编制,可见《山东通志》卷之十三记载:“济宁州,河之北岸西抵东六十八里,置浅铺二十有七……老人二十七人,夫二百七十人,守口夫五百人。”,即老人一人,浅夫十人,守口夫二十余人。

据明毕自严《度支奏议》中即提到:“漕河一带设有管河兵备工部分司及府州县印河等官,并浅铺浅夫以备筑疏,毎年俱先期挑浚,限十月完工。旧例:浅阻十日至一月者,各降调有差。”这一记载告诉了今人“浅铺浅夫”的重要性,倘若浅铺浅夫疏浚不及时,导致运河漕船搁浅,当地地方官和负责漕运的大臣是要被降职的。这里所谓的“浅夫”,说白了就是疏浚运河的民工,“浅铺”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办事处”。

清康熙《山东通志》记载:山东境内的兖州府鱼台县设置浅铺二十六处。河之东北七十里东岸北至济宁之师家庄、南至鲁桥闸三里,置“港里”浅铺一处,隶属于邹县。济宁州二十七处,巨野县五处,嘉祥县四处,汶上县十四处。东平州设置十三处,寿张县设置五处,东阿县设置八处,阳谷县设置十处。东昌府聊城县设置二十三处,博平县设置六处,堂邑县设置七处,清平县设置九处,临清州十处,夏津县八处,武城县二十六处,恩县五处。济南府德州六处。

而其中济宁州一带设置二十七个“浅铺”,该书详细记载了这27个办事处的名字“河之北岸西抵东六十八里置浅铺二十有七:赵村浅、杨浅、石佛浅、花家浅、新店浅、新闸浅、仲家庄浅、师家庄上浅、师家庄下浅、鲁桥浅、枣林浅、砚瓦沟浅、永通浅、夹河浅、冯翟浅、河长口浅、大河浅、礼义浅、大留浅、夹湾浅、王贵浅、张家浅、牛头河浅、王家浅、邢家上浅、邢家浅、谈村浅二十七铺,老人二十七人,夫二百七十人,守口夫五百人。置闸十四……”清康熙四十一年赵祥星《山东通志》卷之十六漕河、第十八页)

27个浅铺,跟现在的地名对应起来,就是: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的、杨庄、石佛村、(花家浅可能已经沉入湖底)石桥镇的辛店、新闸村,微山县鲁桥镇的、师庄北、师庄南、鲁桥镇枣林村……,从北到南,一字排开。包括在27个浅铺中的“仲家庄浅”,就是仲家浅在当时的全称。人们为了不饶口,便简称为“仲家浅”。这一点,从古今地名的地缘对应上也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来。

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仲家庄”建闸,明宣德公元1430年重建。为了不饶口,官方便将该闸命名为“仲家浅闸”。该闸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修,金门宽二丈八尺,高二丈八尺八寸,闸下东岸月河长一百八十丈,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修,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大修,现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该闸驻有闸官,“掌潴泄启闭事”,负责闸座的整修以及统领闸夫等。  

《山东通志》记载:“仲家浅闸,闸官一人,夫三十人,溜夫一百四十四人。”可见,仲家浅官署的编制规模很大,闸夫30溜夫更是多达144,而后期一度缩减为10名,乃至4名。编制的缩减,使得一些闸的闸官也被取消,如新闸、师家庄二闸,原来各自设有闸官,后来便被取消了,两闸的工作人员改归仲家浅闸官统一调度,由此可见,仲家浅闸的重要地位。关于闸夫和溜夫。闸夫,主要掌管船闸的启闭。当运河水少时,闸夫便放下闸板蓄水,当水多时,则打开闸板放水。每个闸夫给房二间,昼夜轮班,以便随时准备启闭闸板。 溜夫,有时类似于纤夫,用以牵引船只,有时观察水位升降,协助闸夫操作。《治水筌蹄》载:“溜夫,诸闸之绞关,执缆。” 这就证明:闸是闸,村是村,历史上并没有“仲家浅”改称“仲家浅闸”的时候。此后“仲家浅”三个字更是代替了原先的“仲家庄浅”。

该村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京杭运河穿村而过,有仲子庙、仲家浅闸、仲府和抗日战争时期“兖济县委旧址”等一批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明清以来,历代王侯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骚客沿漕而至,多有题咏。其中明董其昌、李东阳,清陈廷敬、孔尚任等等,诗词歌赋,见诸典籍。清代康乾二帝南巡,曾经11次路径此处,或在此驻跸。这里还保留有目前国内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清康熙年间安南(越南)国使节题咏碑等珍贵刻石。

近年来,鲁桥镇党委政府重视这一文化价值,先后举办了两届“仲子文化节”,提出了仲子文化苑的规划和古运河的保护治理,彻底使得仲家浅旧貌换新颜。

 

                              (济宁市民政局供稿 作者:仲伟帅 程海涛 苗冬青)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