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地名承载着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和感人事迹,是寿光菜乡的红色烙印,是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寿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在这里发动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鲁东抗日第一枪;这里还是“双枪女将军”“当代花木兰”陈少敏的故里……
红色地名记录了党的光荣历程。1937年,寿光全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2月29日,全县各地游击队陆续集结牛头镇,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打响了鲁东抗战第一枪。在抗日战争中,八支队与日伪军作战200余次,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以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与八支队征战历程为时间轴线,充分利用各种程控技术,建设陈列馆。陈列馆位于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陈列馆分为两层六个展厅,建筑面积 4200 平方米,布展面积 3000平方米,真实再现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全过程,记述了八支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和南征北战、英勇杀敌的光辉战斗历程。
红色地名展彰显了党的重要精神。李植庭,原名李三槐,字植庭,田柳镇崔家庄村人。1915年创办双凤学校,并先后聘请张玉山等共产党人到校任教,掩护革命活动,倡导宣传革命思想。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寿光县抗敌后援会的组织领导工作。他一生为教育事业孜孜不倦,鞠躬尽瘁,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从未停止过办学,各类学校都办得红红火火,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许和欢迎。
1946年4月在田柳镇植庭学校(原双凤学校)修建纪念馆,是潍坊市党史教育基地、潍坊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纪念馆分为“教育救国、上下求索”“追随革命、为国育才”“参议生涯、功勋卓著”“呕心沥血、万世流芳”四个部分,通过照片、信件、实物等丰富的形式回顾了李植庭的一生。目前,共展示有关革命斗争史的文物140多件,革命老照片150多幅,其中包括李植庭先生在革命时期亲笔信以及寿光革命同志的遗物等珍贵物品,是早期寿光党团组织活动的主要阵地和宣传马列主义、发展联络党组织的重要基地。李植庭先生是我市唯一一位被收入《全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的教育界名人。
红色地名铭记寿光英雄模范。陈少敏,原名孙肇修,是我党为数不多的女性革命家。1927年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初,她服从组织安排,前往青岛开展工人运动,与时任山东临时省委书记的任国桢假扮夫妻,协助领导山东的组织工作,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夫妻。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她在豫鄂边区领导抗日工作,直接参与并指挥的战斗多达1200余次,被誉为“双枪女将军”“当代花木兰”。毛泽东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她还是新四军第五师的主要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历任天津市委秘书长、唐山市委宣传部长、冀鲁豫特委副书记、河南省委组织部长、中共中央中原局党委组织部长,她“是我党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和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
陈少敏纪念馆位于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范于村,始建于2014 年6月,占地面积 1.1 万平方米,展陈面积 1700 平方米。纪念馆以陈少敏革命生涯的主要时间节点为主线,以多元化的手段,集中展示了陈少敏理想信念和革命担当。通过现场教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精神焕发时代光彩,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红色地名展现党的根本立场。马保三故居、张玉山故居、陈少敏纪念馆等红色地名,是寿光市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英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重点展现了寿光革命老区的英雄儿女慷慨赴国难、热血浴中华的无畏精神,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对党忠诚、为民担当的时代楷模。
宣传红色地名传承红色文化。在加强红色地名宣传的同时,结合地名工作实际,开展“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城乡地名管理服务提升行动,利用多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扎实为群众办好实事。传承优秀地名文化,不断完善地名信息,建立地名名录,留存乡愁记忆。积极挖掘、探寻红色圣地,弘扬红色文化,领略红色文化魅力,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为传承革命文化,红色光耀寿光,奋进新征程。
(寿光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