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庄,位于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南隔巨龙河(十字河南支)与刘庄相望,北临S345省道(枣济公路),东接西集,西邻朱电村。全村姜姓占总人口的51%。
清乾隆年间,姜姓迁此立村,取名“姜庄”。
据《滕阳姜氏族谱》记载:“…乾隆年间,垒公长子克仁、次子存仁(百一十一世)从滕县荆林迁居姜庄…”至今122世“圣”字辈,历12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姜庄建有围子,留有东、西、南3个大门,四角都有炮楼。正南门台阶9层,门楼高5米,三进院到堂楼。围子和炮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陆续拆除。
王东槐原籍滕县盖村,年幼家道中落,在党村党家干杂活。学生读书,他就在一旁听读学写,老师见他好学,让他坐下,空闲时与学生同读。七年时间,王东槐已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老师笑而言日:“东槐真奇才也。”从此被党家留用。因党家与姜家系姻亲关系,后来王东槐受姜庄姜家之请,在普照寺教读。王东槐精诚敬业,诲人不倦,两年教了7个学生,第三年就考中了8个秀才。原来,天天打扫神院,常拄着扫帚站在窗外偷偷旁听的小沙弥,借工作之便成就了自己的学业。因此,留下“教七中八”的美谈,流传至今。王东槐在姜庄教学期间,乡试中举。后北京科考,他欲赴京考试,但盘缠不足。学董姜开成出卖田地赠给路费。结果王东槐得中进土,后侍读咸丰皇帝,成为帝师。
离家日久,思念故土,王东槐回家探亲时,感念姜氏之硕德,特与姜氏家族呈请诰封,皇帝赐号“养拙堂”。乐善好施,给姜家带来无限的光荣。王东槐题词并亲笔书写诰封碑文(见姜庄姜氏墓碑)与茔地柱联:履霜露而怵悌乎有闻爱乎有见十里钟灵资毓秀,感风木以凄怆往也如慕反也如疑百年遗憾寄崇封。
“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碑遭破坏,茔地石柱被折断,对联短缺,姜氏后裔复文补缺,恢复如旧。
(枣庄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