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河,古代称龙泉,民国称漷河,发源于黄邱山套小蝎子山下。北流,出羊蹄山,经后楼、东徐塘、穆庄、张楼、曹林,于西巨桥东1里处入伊家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51.31平方公里。
龙河有两源,主源龙泉,发源于小蝎子山,流经赵圩子、丁庄、张塘;次源黑虎泉,古称尤家窝之水,发源于张古山,流经尤窝子、黄邱、大庙、谢庄、刘庄、李庄、崔庄。两泉在羊蹄山东麓交汇后北流,是为龙河。“龙河”一称便是由“龙泉”演变而来。
龙泉的由来除与“龙王”和“乾隆皇帝”有关的两个传说以外,还有人认为龙泉可能得名于黄帝有熊氏的图腾——熊。有熊氏之“熊”为“螚”之讹。“螚”又通“竜”。“竜”是“龙”的远古写法与读法,至今日文中仍有此用法。从字体结构上看,“竜”、“龟”同属,海岱文明自古有崇龟的习俗(河洛文明则无),早期的文字即刻于龟甲上。黄帝号轩辕氏,当代学者普遍认为“轩辕”即“天鼋”,是一种灵龟。龟的寿命绵长,故黄帝部落的圣山也被称作寿丘,传说轩辕黄帝即出生于此。寿丘之所在,古有曲阜、上邽、峄县、新郑四说,其中峄县说即指今黄邱山套之土山,东距龙河3里,《兖州府志•山水志》(万历二十四年本)、《峄县志•地理志•山川》皆见载,康熙、乾隆间《峄县志•地理志•陵墓》及光绪三十年本《峄县志•古迹考》又以其为黄帝陵之所在。
龙河的水量不大,河道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夏季水量丰富,四周的山水都从这里下泄,有时也会洪水泛滥;冬季的时候正逢枯水,龙河水量较小。但龙河的水量虽小,但却常年不断,一路向北,直接流入京杭大运河。龙河两边,水草丰美,两岸沃野千里,当地的百姓依托着丰富的龙河水种植各种作物,龙河用它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两岸的人们。龙河水清澈见底,不时地可以看到通体透明的鱼虾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枣庄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