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3

06/25

15:55:3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枣庄地名故事--书院街

    书院街位于滕州市城区中心,因书院小学得名。书院街是我市仅存的几个中式风貌街区之一,王家祠堂、天主教堂、道一书院、书院小学、滕州粮库等文物古迹和老建筑坐落其中,是人们了解滕州历史,追忆滕州往事,认识滕州古城的重要载体。2014年,该街区凭借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宜人的园林景色,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全省35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滕州书院始建于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当时的滕州知州尚敏上任后,看到滕州地方向学风气浓厚,仅有的几处私塾不能适应学子的求学之需,便决定倡办义塾。他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作为启动经费,动员乡绅商贾多方捐助,很快募集了五千缗铜钱。官府又将三顷多官地拨给义塾当学田,田里的收入资助义塾日常花费。随着办学影响不断扩大,1314年,监察御史滕人任居敬上疏朝廷,请求朝廷将义塾命名为“性善书院”,并升格为官办学堂,“以风励子弟,以广贤才焉”。朝廷准奏,滕州第一所公办学堂就此名载史册。

“性善”一词语出孟子。当年滕文公礼聘孟子来滕讲学,孟子说:“设学校教民子弟以性善,谓之明伦”,后成《三字经》的开篇之句。先人们用“性善”命名书院,反映了当时滕州人尊儒尚贤、人心思善的淳朴民风,也为善文化的世代传承提供了官方平台。

    明天启三年(1623年),性善书院又迁回南门外原址附近进行大规模扩建,书院的建筑格局初步形成;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南部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震中临沂郯城山崩地裂,房倒无数。滕县也损失惨重,性善书院在劫难逃,只剩一片断壁残垣,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事业毁于一旦。

     清乾隆十年(1745年),滕县知州王志曾倡议再度迁建重建性善书院。新址位于滕县城内西南隅(即现在的书院街),并更名为“道一书院”,官府重新划拨了学田,保障办学经费,书院又重获新生。道一书院的规模最为可观,是按中国传统建筑方式建造的四进院落,供有“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院落两侧后院供师生起居之用,后又修了十几间考棚,是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所。清咸丰年间,朝廷重臣曾国藩北上京城述职时路过滕县,下榻于道一书院,在此批阅文件会客办公,并邀朋友议政座谈,更使道一书院声名远播。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诏废科举办学堂,书院遂改名为“滕县高等学堂”,民国时(1902年)改称为“滕县第一高等小学”,是山东省第一所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官府在道一书院内设单级教员养成所,是山东省第一所师范教育学校,1948年,滕县解放,县人民政府在书院街重新扩建校园,定名为“书院小学”,文革时一度改称为“防修小学”,1981年经县政府批准恢复 “书院小学”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书院街见证了滕州的兴学善学之风。从最初的性善书院到今天的书院街小学,书院街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历时七百余年。战火、动荡、洪水、地震,天灾人祸一次次考验传统文化的生命张力。书院多次重建扩建,历久弥新,生机盎然,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观”。

                                         (枣庄市民政局供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