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潍九路到九山镇,再往西南,在松涛绵延的万亩黑松林深处,一泓碧水似一颗明珠镶嵌于此,揽水成湖的这条高达40米的大坝,建在了壁高20米、常年淌水的一道天险石崖上,这就是临朐“淌水崖”水库。淌水崖的美丽,源于山连水、水连山,层峦叠嶂映水间,站在大坝顶,俯视一个个雄伟的拱坝,水面波光粼粼,鸢飞鱼跃,青山倒影,绚丽如画,水库四周,山秀石奇,黑松连片,刺槐遍生,树木郁郁葱葱,山光水色相映成趣。
淌水崖水库位于弥河支流红旗河上,水库始建于1973年,1979年10月完成,历时6年零8个月,总库容1013万立方,兴利库容594万立方,全长202米,最高处35米,石砌连拱坝由10孔变内径不变外径、卧式半圆拱组合而成,坝顶宽22米曲拱桥,南北贯通,上游流域面积22.1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2万亩,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旅游于一体的“高峡平湖”。2009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又因其结构精巧、造型独一无二,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世界石砌连拱第一坝”。
在临朐有一种精神叫淌水崖水库精神。时间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地处丘陵山区的临朐县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人们饱受灾害的困扰。汛期时,巨大的洪水裹杂着泥土铺天盖地而来,冲毁良田,淹没庄稼,冲垮房屋桥梁;干旱季节,大地干裂,寸草不生,特别是弥河南源淌水崖上游,情况更为严重。时任九山公社党委书记的张彦士焦虑万分,经过再三考虑,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倡议:在弥河上修一座水库,把水拦住。于是,九山公社6000多民工,凭着那种永不言败的苦干精神和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历时6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群山中修建起了淌水崖水库。
“愚公移山,改变中国,战天斗地,改造自然”,这是当时张贴在工地上的口号。淌水崖水库是人民群众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它的建成再次证明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它是20世纪70年代人民历经6年艰苦奋斗创造的奇迹,是人民用热血和汗水浇铸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历史留在坝上,精神陈列馆中,看到淌水崖水库纪念馆上“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段难忘的回忆、一座不朽的丰碑、一种永恒的精神”,厚重感油然而生。从纪念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中,可以感受到当年工程的宏大场面,淌水崖水库精神之所以了不起,在于当时人民群众敢想敢干、勇往直前的冲劲和爱乡求变、甘于付出的干劲,其中所蕴含的艰辛和魄力,我们要从这些照片上慢慢体会。
五十多年过去,大坝耸立如初,当年的身影和笑容早已凝固在一块块条石中,与山水融为一体,当年的肩挑手扛,如今的机械智能,虽时过境迁,但“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淌水崖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潍坊临朐县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