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发布日期:2023-03-0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一直以来都是故乡的第一记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弘扬,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凝心聚力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当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弘扬,更离不开这样一群人的努力和付出。
3月5日是第60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在济南大明湖畔曲水亭街,山东省民政厅、济南市民政局、历下区民政局联合“历下者”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举行“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地名文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带领着小学生群体、市民游客们走进“老城济南”,普及红色地名文化,讲述雷锋精神,进一步擦亮齐鲁地名文化品牌。
地名是城市的生命紧密相连
春日正好,一群活泼稚嫩的孩子踩着轻快的步子行走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巷里,脚步与路面碰撞的声音既像是历史轻轻遗落的残响,又像是孩子们青涩的回应。
一处塑像前,济南市文东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历下者”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带领下站定。他们面前是著名教育家——鞠思敏。“这个学校叫什么?”“正谊”“我们脚下的街叫什么”“思敏街”“这条街在哪?”“大明湖畔!”一问一答间,一些醒目的名字回响在同学们中间,刻印进孩子心中。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出自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家董仲舒,既是鞠思敏创办正谊中学的初衷,也是学校名字的由来。”志愿者讲解员王玉翠深情地讲述着。“正谊”的典故,思敏路的由来,大明湖的故事……这些独特的地名伴随着爱国图存、兴学救亡的红色精神永垂不朽,经由志愿者的讲述,又在后来人中赓续传承。
“七家村,教书忙,文化历史腹中藏。按察寺,县东巷,历城衙门史永长。珍珠泉,居德王,东更西更护卫张。宽厚里,人兴旺,古韵泉城共欣赏......”听完正谊中学的故事,志愿者韩惠芬又在现场教孩子们唱起《地名歌》。一首歌谣唱完,孩子们的眼里仿佛浮现出这些济南老街巷的影子。“刚才不仅认识了鞠思敏爷爷,还知道了很多关于地名的知识,我觉得这个雷锋纪念日非常有意义。”有学生高兴地说道。
“泉城路、大观园、大明湖、百花洲……如同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城市也有自己的名字。有时候我会觉得,它与我们的生命相连接,是我们珍贵的宝物。”王玉翠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道。
全国首创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
现场,为听众们讲解、唱歌的这群志愿者,来自于同一个志愿者服务队——“历下者”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3月5日是第60个学习雷锋纪念日与一年一度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者日,本次以地名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正是为此而特别策划。
据悉,“历下者”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创立于2021年,“历下”之名自创立之日起便赋予了这支队伍尤为特殊的使命。团队负责人孙宗莲告诉记者:“我们始终以传播地名文化为己任,自创立至今已发展成员176人,以‘历下者’为名就是反映了我们致力于‘地名+志愿服务’的决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经国家地名司认证,“历下者”成为我国首个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
“济南的每一处地名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意义,如思敏街、思敏桥,背后反应了济南本地一段教育救国的红色革命历史。”孙宗莲表示,又如泺水的“泺”,是独属于济南的专有名词,“泺口、泺源等地名都是围绕泺水展开的。提到泺,就是指济南。”
在当日活动现场,孙宗莲还为孩子们准备了通过诗歌猜地名的小游戏。孩子们开动脑筋,不一会儿就从描写济南的古诗句中找出隐藏的地名。“一处地名往往就是一个故事的源头,一种精神的凝聚。记住地名,就是记住历史和文化,也是一种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孙宗莲表示。
链接:地名文化志愿活动点亮齐鲁大地
据了解,本次地名志愿服务活动由省市区三级民政部门联合开展。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济南,在全省范围内,各地市同样紧抓地名文化这一主题,以各自的方式与“学雷锋纪念日”紧密嫁接,传播地名文化。
在淄博市,《淄博地名故事》近日成为市民手中的“热门书籍”。当地志愿者深入城市大街小巷,向过往行人派发书籍,身体力行传播淄博地名文化,践行雷锋精神。在高青县,“行走在母亲河畔,讲述黄河地名故事”是当地志愿者的口号。坐落在黄河边的古村蓑衣樊村,热爱地名文化的老人聚集于此,讲述着悠久的地名故事。
同样,在济宁曲阜市,“相约孔子故里,品读地名文化”系列活动也吹起了一股地名风潮,《地名管理条例》在志愿者的宣传下,被越来越多的市民广泛讨论……
讨论地名、分享地名、解读地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地名文化。对此,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郭晓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也专设地名文化保护专章,全省各地举办不同形式的地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名,关注地名,热爱地名文化,对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