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代京杭大运河经今南四湖区域后,由于黄河泛滥侵扰等原因,多次改道,今境内留下6条老运河遗迹,略述如下:
一、元代借用泗水的老运河(济州河)
元建都北京,所需财粮仰给于江南,且政治、经济、军事的掌控,南北文化的交流,急需一条南北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
元代首先开掘的是济州河,自任城达湏城(今东平)安民山,长150里。任城以南又疏浚了一段洸水,至鲁桥入泗水,鲁桥以下略加整治,借泗水行运(泗运合一),至徐州入黄河(金明昌五年黄河决阳武固堤,灌封丘而东,经长垣、曹、单、丰一带至徐州入泗注淮,济州河通运后,徐州至淮安段泗运黄合一)。运河在淮安过淮河后,入淮扬运河,再入江南运河(隋代开通)至杭州。济州河于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动工,二十年(1283)八月工竣通航。初年运粮约30万石,至东阿改陆运入御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挖通了安山至临清的会通河,长250里;至元三十年(1293)挖通了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约1790千米。
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济州河开成通漕后,十月,立东阿至御河水陆驿,徙济州潭口驿于鲁桥(今微山县鲁桥镇),十二月,设济州漕运司(驻鲁桥),领济州南北漕运,至元二十五年(1228)改济州漕运司为都漕运司。
二、明代借用黄河溜道的永通河
永通河,别名耐牢坡河、牛头河、济宁西河、小黄河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黄河大决东明。主流北徙,济宁南北运河受其害,多处淤塞。明洪武元年1368),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大溜东行。经巨野、嘉祥、济宁西耐牢坡,入鱼台。时值明大将徐达北征,用兵梁晋,为军用需要,乃开鱼台塌场口(今微山县南阳镇调嘴村附近)引水入泗济运。引师过塌场口,溯该黄河溜道达开封。此时的明舟师、军饷等,可自杭州沿运河北上,经塌场口至济宁耐牢坡,北可入济州河,东达济宁,西可溯黄河溜道达开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运道。耐牢坡河在今南四湖段长90里。为节制水量,明洪武三年(1370)二月,在耐牢坡口建石闸,设闸官。永乐元年(1403)十月,耐牢坡闸淤塞。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重开会通河,同年重开耐牢坡河。宣德八年(1433)平江伯陈瑄浚耐牢坡河。成化十一年(1475)漕运总兵陈锐再浚耐牢坡河,改建耐牢坡闸,更名永通闸。其南二里增建永通下闸(亦名明镜闸),耐牢坡河更名永通河。又于塌场口建闸,名广运闸。
弘治二年(1489),巡抚山东都御史钱銊上奏:“济宁天井闸以南河道,地形高峻,水势湍急,自天井闸至塌场口不满百里,建闸十一座。每年四五月间,河水浅涩。船只至此,少则六七日,多至十四五日,方得过各闸。该用夫3000余名,雇役用银不下一二万两,财力俱弊。其济宁西耐牢坡河地形低下,水势平夷。每年六七月汶水盛发,南由广运闸,北出永通闸,不过二日可越过旧河十一闸之险,且无坐食之费。合于广运闸上十里增建一闸,若有浅滩,于中停地方再建一闸。冻开即可行船。”工部奏:“新河(指永通河)窄隘,每年夏秋山水泛涨,暂能行舟,其余月日水自干涸。天井迤南闸洪边设有驿递衙门并水次仓廒,事久人便,不宜更改。”经漕运官吏勘议:新旧二河各有利弊,不宜偏废。定例:水大时走永通河,水小时闭永通闸,由正河航行。两年后(1491)于广运闸北吉家浅增建广运上闸(今南阳镇管闸村)。春末夏初水浅时,曾北引南旺湖水挹注,建有芒生闸。但必南旺湖水大时方可引注,永通河终不通畅。至嘉靖时,通时少,闭时多。隆庆元年(1567)漕运新渠掘成通航后,塌场口(广运闸)不再与漕河相接,永通河弃而不用。今南阳湖内河形清晰,河两岸村庄稠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两岸自然村百余处,1960年南四湖二级坝建成蓄水后,上级多次组织群众搬迁,现存村庄30多个,当地群众称该河为小黄河。
三、避黄保运的漕运新渠
明代中期,黄河在今南四湖之西频繁决口,多次侵扰运河。“势悍而流浊,塞之则复决,浚之则辄淤,事在往代及先朝者姑勿论,即嘉靖间疏筑之役屡矣,而卒未有数岁之宁。”(《漕运新渠记》碑文,下同)。嘉靖四十四年(1565)七月,黄河大决曹县,出沛县飞云桥(沛城南,跨泡水),漫运河,入昭阳湖。“历湖陵、孟阳,至谷亭,八十余里。其南溢于徐,渺然成巨浸。运道阻焉”。朝廷命工部尚书朱衡总理其事。八月朱衡庐于夏村,周视河流,召吏士及父老而问计。或曰:“道南阳,折而南,东至于夏村,又东南至于留城。其地高,(黄)河水不能及。昔中丞盛公应期尝议凿渠于此,而不果就。其迹尚存,可续也。”朱衡“率僚而视,果然如此,驰疏以请,先皇帝从之”。朱衡“昼夜督诸属,程役以工,授匠以式,测水之平,铲高而实下”。隆庆元年(1567)六月,工将竣,山水暴溢,冲塌薛河石坝(位于今夏镇石坝村南),决三河口(今傅村镇三河口村东部漷河、薛河、赶牛沟三条河在此相会,三河会后西行,过傅村、大卜湾、转西南,穿今昭阳湖,至沛城南金沟入泗河),坏粮船数百艘,死伤多人,众议哗然。于是朱衡在薛河筑坝四,导水南流:筑奚公山坝,开王家口支河,导薛河上游之水南行,入南明河,注郗山湖(形成今境内薛沙河);筑豸里沟坝,导薛河余流南行(形成今境内东泥沟河);筑东邵坝,开东邵支河,引薛河余流入佃户屯(形成今夏镇八里屯东小泥河);筑薛河口石坝(今夏镇石坝村),使薛河之沙不得乘水入运河。在漷河筑坝六,遏水西行,以杀水势:筑皇甫坝(今滕州南沙河镇皇甫村西),开皇甫支河,入赵沟河,导漷水主流入满家湖(今留庄镇满口村东,后形成今境内城漷河);筑翟家坝,导漷河余流入甄家洼(今滕州鲍沟镇甄洼村北);筑宋家口坝,导漷河余流入尹家湖(今欢城镇尹洼村西);筑欢城坝,导漷河余流入鲇鱼泉(今欢城淹子口);以上三坝拦遏之水,形成今欢城境内的房庄河;筑漷河口上、下坝,以断漷河入运之流。筑赶牛沟辛章口坝(今夏镇西辛庄村南),开纸坊支河,导赶牛沟之水南行,经薛河石坝入运河(后形成今小苏河、三八河、袁楼河)。“旱足以济,而潦不能为灾,于是新渠之工备矣。”
漕运新渠“前后历四年,用夫九万一千有奇,银四十万”。“凿新渠,起南阳,迄留城,百四十一里有奇;疏旧渠,起留城,迄境山五十三里,建闸九。”
明隆庆元年(1567)五月,漕运新渠初成通航,将运河沽头工部分司移夏村,遂改夏村为夏镇。
隆庆三年漕运新渠工程完备,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土徐阶作《漕运新渠记》,书法家周天球书写,立石于夏镇闸北、运河西岸皇华亭内(碑毁于“文革”中,但存有碑拓),本节引文均引自该碑。
四、避茶城黄淤的李家口河
漕运新渠留城之南仍借用旧河(泗河),依然难避黄淤。明万历元年(1573),黄河决房村,茶城(徐州旧城北30里)段运道淤塞。筑沛县至秦沟口堤70里,拦遏黄泛,运道稍安。万历三至五年,黄河连年在茶城一带决口,万历九年移运河于茶城东8里,建内华、古洪二闸。万历十六年(1588),运道又稍东移,建镇口闸,称茶城东移运河为镇口河。运河虽连续东移,但茶城至留城段依然无法摆脱黄泛的侵扰,于是万历十九年(1591)总河潘季驯请开李家口河:“自夏镇吕公堂(今昭阳老坝村)迤西,转东南,近微山(岛),又西南,经龙塘至内华闸,以接新开镇口河,共一百里”(《滕县志》)。李家口河行经今微山湖中心地带,可知当时这里尚未成湖,东部微山岛附近赤山、吕孟、张庄诸湖与西部留城附近的武家湖尚有一段距离。李家口河安全运行一年后,不料万历二十一年(1593),今鲁西南,鲁东南、鲁中一带普降大雨,曹县、定陶公署,庙宇皆倾圮,城内行船,洪水“相挟而东湛于昭阳(湖),周回可数十里”:“邹滕诸山之泉,流为通川,互相灌输,湛于吕孟(湖),周回可数十里”(《韩庄新河记》碑文)。加之黄河决单县黄堌口,济宁至徐州间“溃漕堤二百里”(《行水金鉴》)。这时“东起微山、吕孟诸湖,西至马家桥、李家口一带,汇为巨浸”。夏镇至境山的李家口河纤挽无路,“只得在堤上下桩,桩上铺草垫士,暂能牵挽”(《民国沛县志》)。万历二十二年(1594) 总河舒应龙开韩庄新河四十里,“以泄潴水,使不病漕”(《韩庄新河记》碑文),拉开了开挖泇河的序幕。李家口河建闸一座,名龙塘闸,万历十九年建,位于今微山岛西2里许微山湖内。
五、避徐州段黄淤的泇河
明隆庆四年(1570),黄河决邳州,淤徐邳运道180里。从避黄保运的战略角度出发,总河翁大立首次提出开泇河的建议,但并未实施。万历二至三年,茶城及徐邳间黄河屡决,总河傅希挚言:“今借黄为漕,强水之性以从吾,虽大禹难成功。唯开泇河,置黄河于度外,可为永久之计。”但因施工难,耗资大,而未批准。万历二十二年(1594),总河舒应龙为泄微山湖中积水,开韩庄新河四十里,奠定了开泇河的基础。
万历二十五年(1597),黄河决黄堌口南徙,徐州镇口一带黄河断流,粮船胶浅难行。二十六年总河刘东星与夏镇分司梅守相议续开韩庄新河,以水溢暂罢。万历二十七年秋,总河刘东星奉诏开泇河,至万历二十九年泇河初通,建巨梁石闸,德胜、万年、万家庄三草闸,漕船十分之三由泇北上。但“河身尚浅,水止二三尺不等,江浙粮船重大,艰以通航”(《淮系年表》)。万历三十一年,黄河再决单县苏庄,冲沛县太行堤,灌昭阳湖。总河李化龙大开泇河。指出:“泇河260里,可避黄河330里之险及镇口之淤、二洪之阻。”三十二年(1604)四月,上自李家港(今昭阳三孔桥),下至邳州直河口260里的泇河开通行船,当年三分之一粮船由泇而行。三十三年,总河曹时聘继续泇河扫尾工程,漕运大通。
六、避种口沙淤的通惠新河
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的薛沙河,在彭口闸穿泇河入湖,因与泇河十字相交,又称十字河(清代曾称彭口沙河)。薛沙河发源于山区,携沙量大,岁淤泇河,连年挑浚。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两河交叉口形成4座沙山,长约2里,高25米以上,疏沙无法存放。因而于交叉口之北3里处拦河筑坝,另挑新河,导薛沙河于彭口闸西3里种口村穿泇河入湖。此后,薛沙河又淤种口段运道,连年挑浚,至光绪五年(1879),又形成4座沙山。无奈于泇河北二里开月河,绕沙山而行。同样月河两岸又形成4座沙山。为避沙淤,清宣统元年(1909)开通惠新河,“由夏镇水火庙(今昭阳三孔桥东300米处)向南,穿南庄,折向东,至郗山入旧漕。并筑通惠上、下闸。上闸跨河口,下闸在南庄下(今昭阳街道南庄村),中距五里”《民国·沛县志》。通惠新河在南庄南折向东,傍微山湖东岸,地势低洼,纤挽不便,加之此时海运大通,漕运萧条,通惠新河行船不几年渐废,仅留下避沙保运的历史痕迹。今南庄段运河于1987年填平,整修为公路,南庄以北段河槽完整,疏为灌溉渠。
境内老运河历史上变化之大,建闸之多,今运河三级航道航线之长,在全国沿线各县中是绝无仅有的。
(济宁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