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信息

2023

12/04

10:54:06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德州市民政局在全省“乡村著名行动”集中调研暨乡村地名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作典型发言

今年以来,德州市民政局按照民政部、省厅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乡村地名建设,以科学规范的地名管理、完备详实的地名服务、繁荣活跃的地名文化,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得到了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国家、省级媒体多次予以报道,产生良好社会效应,有效助力德州民政的品牌建设。近日,在全省“乡村著名行动”集中调研暨乡村地名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上做典型发言。

一、科学命名,织密乡村地名网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村村通”等工程让乡村路网四通八达,但是道路命名的滞后,使许多新建道路成为“无名路”,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此,今年我们将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列为全市“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借势聚力,高位推动,以“无名路”命名作为重点全面突破,实现了乡村道路命名无遗漏、企业门牌编码及周边标志物命名无死角、全覆盖,全域织密了乡村地名网。一是全面排查登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充分发挥德州7859名村级民政协理员“铁脚板”作用,对照互联网地图上的白色“无名路”按图索骥,逐村逐路据实清查,现场核实,真正做到了底数清、状况明、数据准。在此基础上,逐一登记,一路一档,分类整理,汇编成册,倒排工期,限时命名。二是精准对接企业。主动会同市县招商部门对接重点招商和建设项目,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做好项目所在地的道路命名和门牌号编制的前置规划,让企业所需成为道路命名所用,变“无名路”为“成名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三是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等要求,采取踏勘调研、集体讨论、征求民意、专家论证、乡镇申请、县级审批、备案公告的标准化流程,进行规范命名。目前,全市1542条“无名路”全部命名落户,实现了企业“出征有路”、百姓“寻路有名”。

二、设标立名,便民服务数字化

一是标牌设立标准化。筹集576.4万元专项资金,对完成命名的1542条道路和沿途14403家企业、商家全部编制了标准地址,按照国家规范设立安装了路牌、门牌,让群众清晰识别、一目了然。二是信息服务数字化。将道路信息全部录入了国家地名信息管理平台,纳入了百度、高德等地图系统,实现了地名信息资源共享,为群众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识别。三是日常管理规范化。建立起常态化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更新、维护工作机制,将地名标志管理纳入德州数字城管监管平台,及时纠正查处不规范地名,做好各类地名标志的修缮、维护、更新等工作。

三、文化赋名,留住记忆慰乡愁

一是积蓄文化底蕴。编撰了《德州市地名志》和《地名拾遗》等资料,追根溯源、梳理挖掘地名历史文化,为弘扬地名文化奠基定调。二是赓续文化传承。位于京杭大运河岸边的原“北厂”社区,曾是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粮仓之一,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建社区时,简单借鉴周边“舜昕缘”楼盘改名“舜昕苑”,放弃了“北厂”这一赓续千年的历史地名。今年5月,该社区通过法定程序正式更名为“北厂社区”,成为全市首个通过官方备案改回“老地名”的社区。恢复“北厂”地名,既留住了记忆、抚慰了乡愁,又延续弘扬了运河文化,切合发展运河经济的需求,受到了社会各界和老百姓的一致欢迎。三是持续文化创新。平原县作为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工作试点单位,在电视台设立“平原地名”专栏,组织编写了《平原县乡村记忆》;桃园街道建成“情系桃园,记住乡愁”地名文化主题广场,设置28块村庄地名文化宣传标牌;张官店村开发平原古县城遗址,“桃园路”“三义街”等新命名的路街成为鲜明的地域名片;锅培口村传承百年的“牛斗虎”民俗表演,建成非遗地名文化主题展馆。《农民日报》以《留住记忆和乡愁——山东平原县加快地名文化建设探访》为题,专题报道了这一做法。

四、品牌誉名,培育产业助振兴

一是“名育产业”。乡村“无名路”设标命名和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推动覆盖全市城乡地名网络的快速形成,尤其是精准无误的网络导航系统,为快递下乡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目前,德州市现有5098个行政村,建设村级物流快递站点5102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点100%全覆盖,极大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二是“名扬产业”。宁津县保店镇的鸭梨小有名气,我们专门挑选一条“无名路”命名为“梨园路”,既体现当地风物特色,又宣传鸭梨固有品牌,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乐陵市有“金丝小枣之乡”的美誉,我们将枣林区千年古树附近的主干道命名为“枣王路”,大批客商游客前来洽谈业务和观光旅游,实现了地名文化和农旅特色品牌的双向赋能。三是“名聚产业”。平原县三唐乡是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所在地,将园区所在区域的主干道命名为“食谷路”,伴随着越来越多食品加工企业入驻营运,打造了远近闻名的地标品牌。

五、聚力扬名,争创先行示范区

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地名工作不仅涉及命名设标、文化保护,还包括信息服务、赋能发展等诸多方面,点多面广,系统性、协同性较强。做好这项工作,党委政府的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社会力量的参与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锚定争创“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这一目标,不断创新思路,细化措施,确保“乡村著名行动”持续深化。一是强领导。以党建为统领,加强对地名工作的领导,2024年我市继续把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列为全市“一把手”营商项目,持续推动,久久为功。二是善引导。发挥民政部门牵头作用,与宣传、发改、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地名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三是广发动。在前不久刚刚召开的全市慈善大会上,我们在发布的“德厚爱”十大慈善品牌项目中,为地名工作量身定做了“倾心乡见”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由市、县两级慈善总会联合设立专项基金,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铺设道路、设置路名标牌、建设地名文化广场,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真正把该项目打造成联乡情、聚乡亲、建乡村的慈善品牌。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激活的是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激发的是蓬勃向上的发展动力,小地名承载着大民生,小切口联动着大作为。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厅的领导下,以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为契机,特别是张厅长的讲话精神,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从小处着手,一点点探索,一点点突破,将“乡村著名行动”工作落实落地、固化定型、发扬光大。


                                                (德州民政局供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