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阳谷县国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粉条村,全村有四百多人从事粉条加工,年产粉条两百多万斤。但过去,国庄村和我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只有村名,内部街巷名称并不完善,这给粉条销售带来不小的困难。以前外地客商来了,不知道怎么走,要么进村现打听,要么村民去村口接。
今年7月,国家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探索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作为全国70个试点之一,阳谷县从去年开始为辖区无名乡村路命名设标,通过一系列举措,疏通了乡村物流的“梗阻”。村里的街巷有了名字,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发货,这让当地的粉条、朝天椒等农产品更高效地卖了出去。去年以来,阳谷县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结合各村的特色,量身定制路名街名,新命名了乡村道路560条,新设更新地名标志1000多处。
在“乡村著名行动”中,民政部要求各地系统梳理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等问题,起好新时代乡村地名。按照民政部的整体规划,乡村地名要起得好、织得密、用得准、传得远,要以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为牵引,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地名作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不仅是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山东省率先建立三级地名保护名录,加强老地名保护,通过地名文化助力“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建设。“陶琉之乡”淄博市博山区古称颜神,然而这个名字却在时代发展中慢慢淡出。如今,颜神古镇重冠故名,整合13座古窑、百余座明清建筑,变身网红打卡地回归大众视野。在游客王爱玲眼里,颜神古镇和其他古镇千篇一律的小桥流水不同,古朴的瓷窑、斑驳的匣钵墙既有趣又独特,还能亲自上手制作琉璃,这让她充分体验到了“北方瓷都”的魅力。
在博山区,颜神古镇、石屋古村落长廊等一批乡村地名文化记忆博物馆依托现有村居资源,将地道传统鲁菜、陶琉制作工艺、乡村休闲度假融入地名文化建设之中,不仅扬了名,更做到了“有名有实”。博山区副区长国先占表示,博山区通过重新启用乡村老地名,加强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不仅增加了文化含金量,也推动了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
今年以来,山东共命名、更换乡村地名6700多条,设置维护乡村地名标志1.2万块,采集乡村地名上图百度、高德地图平台1万多个,通过拓展“一张图”,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打通地名服务“最后一公里”。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李庄村的李大叔拿出手机,扫了一下自家门楼上的“数字门牌”,屏幕上立即显示出了社保办理的流程。将政务服务“触角”延伸到村民家门口,把服务端口“嫁接”到手机上,一个数字门牌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清津认为,地名信息与个人名称、企业名称一样重要,是市场交易不可或缺的信息。既要保护传统地名的文化含义,又要适当更新地名信息以适应数字化程序。“乡村著名”行动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文化、生态振兴都有积极意义。
(来源:山东文艺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