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以“赓续地名文脉、赋能乡村振兴”为目标,立足辖区特色、先行先试,围绕命名设标、采集上图、挖掘历史、资源宣介、深化应用等重点任务,以“三结合三覆盖”不断推动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规范地名与构建机制相结合
推动地名标志设置全覆盖
构建地名管理协调机制。兰山区为实现辖区内地名的有序管理,严格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建立了由26个区直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区划地名专家库,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探索政府主导、民政主推、乡镇主责、村级主抓的地名服务管理模式。区级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统筹督促推进相关工作,结合“12345·兰山首发”、政府网站留言,对出现争议的地名进行规范管理,并指导镇(街道)及相关部门按照地名管理的要求,及时更新、完善地名标志设置。截至目前,已规范命名农村道路100多条、增设地名标志200多块。
构建地名传承保护机制。为进一步赓续沂蒙地名文脉,区民政局积极联合文旅、住建等部门,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其中,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琅琊国、沂州府等地名被纳入《临沂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构建地名长效服务机制。为全面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兰山区民政局主动探索“第一书记+地名文化”工作模式,引导各村立足自身特点,创新地名标志设置形式,按照“突出中式特色、体现历史内涵、彰显时代风貌”的要求,打造美丽乡村“第一张名片”,实现村庄地名标志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及党群服务中心有机融合。目前,已在各村入口设立地名标志153处,将“文脉·方舟绿城”“梦想枣园”“笃圣故里”“临沂后花园”等镇域地名文化呈现在地名标志上。同时,新采集乡村道路、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500余处,并上传至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确保乡村地名设标无“死角”、助农导航无“盲区”。
挖掘内涵与保护传承相结合
推动地名文化建设全覆盖
深挖内涵,追本溯源。兰山区组织省内地名专家和临沂大学历史学院专家对银雀山汉墓、洗砚池晋墓、颜氏孝悌文化、防城故城遗址等文化古迹以及王羲之、颜真卿等历史名人进行全面调研,并编写了《兰山区历史文化通览》。该书系统收集兰山区地名历史故事、古地名来历、人文典故300余个。
建设场馆,保护传承。兰山区秉承在保护中传承的工作思路,打造以地名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展示室、地名记忆馆、村史馆、地名广场等地名文化工程40余个,让地名文化走近群众、更接地气。此外,在方城镇华城村、金雀山街道东关社区等地,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室共3000多平方米,收藏展品4000多件,全面展示了古临沂风貌。
保留底蕴,弘扬民俗。兰山区结合“家乡推介官”宣介活动,将地名文化元素和柳琴戏、弦子戏、靠山梆子相融合,组建“庄户剧团”30余家,打造出“乐在基层”“夕阳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不仅弘扬了优秀民俗文化,还使民俗文化与地名文化相得益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品牌培育与地名焕新相结合
推动地名产业融合全覆盖
“农产”双衔接,打造新品牌。兰山区各镇(街道)开通了如“枣园红”“银雀+”“文脉方舟绿城”等的视频号,展现地名文化,借力“互联网+”,探索电商直播,打造出了“李官黄金桃”“方城西瓜”“方城大锅饼”“方城沙窝地甜瓜”“大官庄糖葫芦”“小炒旺”等40多个农特产品牌。其中,“方城沙窝地甜瓜”已纳入山东省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名录。除此之外,兰山区还通过设立各具特色的地名标志,实现了消费者、收购商与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同时引导14家社会组织组建志愿团队帮助汪沟、方城等6个镇的农户推广农产品,并在媒体上宣传该地的典型做法,实现了地名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文旅”双融合,盘活新动能。2023年以来,兰山区累计设置特色旅游标志270余块,全方位建立地名管理和乡村服务引导体系,并借此推动地名文化和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了“枣园·黄河大集”“义堂·板材之都”“李官-桃花之乡”“方城·瓜果之乡”“半程·临沂后花园”等地名文旅品牌,开发了“李官桃花专线”“半程美丽乡村游”等5条乡村地名旅游线路,举办了“齐鲁承韵,文脉方城”书画展、“靠山梆子文化节”、“村超”联赛、电音啤酒节等活动53场,通过微信、抖音等直播平台广泛宣传,累计接待游客27万人次,综合接待收入2.7亿元。
(本文转自《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