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缓波平沙千洲,万古黄河恒自流,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而东平地处古黄河下游,汶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化发祥地之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明,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淀。漫漫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给东平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遗存,黄河流域东平段两岸的地名标志,更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初识东平——以历史之名,带动千年底蕴的传承
东平,古时候就被称作东原,意指济水(古代四渎之一,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以东的大片平原地区。《尚书·禹贡》有云:“大野既潴,东原厎(zhǐ)平”,意指大野泽已经汇集成湖泊,水患已去,济水以东(今东平县境)大片土地已经平复。东平因此而得名。至2023年,东平专名沿用时间千年以上,置县时间千年以上。
自周代至清末,东平曾为国、郡、府、路、州、县,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黄河运河在这里交汇,汶水西流在这里交汇入海,八百里水泊在这里留下唯一遗存,尧舜曾在这里访贫问苦,大禹治水在这里留下足迹,孔子在这里讲学布道……多种文化在此交融,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东平留下丰厚的历史遗产,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8项、市级40项、县级94项。
千年古县积淀的厚重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双丰收,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基础设施、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高度重视历史挖掘、风情探源、文化寻踪,为历史文化赋予时代涵义,同时以历史之名为时代助力。
相遇东平湖——以自然之名,跨越万里的河湖邂逅
东平湖位于东平县西部,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地处东平、梁山、平阴三县交界处,北临黄河,东依群山,东有大汶河来汇,西有京杭运河傍湖直接入黄。而且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唯一蓄滞洪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设计蓄水量40亿立方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
东平湖历史悠久,据有文字记载的生成演变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由远古时的大野泽,秦汉时的巨野泽,到宋、金、元、明时的梁山泊、安山湖,清咸丰年间定名东平湖,几经沿革,历尽沧桑。波澜壮阔的东平湖,和它悠久的历史一样,富有神奇色彩。在湖的东南岸边,有一高台,是宋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湖底还掩埋着隋代建筑清水石桥,此桥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比赵州桥还早5年。东平湖中心有一小岛,名谓土山岛,岛上有著名的洄源亭遗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诗人、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所建。苏诗曰:“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陉”。此后,许多文人骚客都以“小洞庭”吟咏东平湖。东平湖也曾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东平湖西岸的棘梁山,相传为水浒英雄最初聚义的地方。抗日战争年代,游击健儿在东平湖周围的芦苇荡,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东平湖三面环山,景色优美,白居易有诗云: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泛舟湖上,映入眼帘的是绿水荡漾、芳草长堤,宽阔的水面向远处展开,青翠的山头在湖波中若隐若现,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绽开灿烂的笑容,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探寻子路村——以先贤之名,追溯百代儒风的延续
东平县斑鸠店镇辖区内有个子路村,北邻黄河,南靠青龙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山路深邃,曲径通幽。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九岁,是孔子弟子中年龄较大的一个。仲子十九岁时成为孔子弟子,一生跟随孔子布道、立教四十余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儒家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捍卫者。相传,在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周游列国,由卫国东去齐国,途经滋露村,因长途跋涉,孔子命弟子在滋露村槐荫下休息,子路身强力壮不觉疲乏,探囊取书展卷阅读。后来,滋露村人为纪念儒家典范人物子路勤学精神,便将村子更名“子路”。
子路村历史文化厚重,集古村落、古迹、古风、古韵于一体。村西的山叫子路山,子路山东麓的山坡密林间,是后人为感念子路勤奋好学、激励后世子弟学习而修建的“仲子读书处”,院落古朴幽静,祠内正殿为立山式建筑,鳞瓦盖顶,滴水钩檐,四山龙头仰天,龙身呈波浪式,状若游飞。大殿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南北配殿亦十分壮观。正殿擎梁石柱上刻有楷书楹联“从政当年蒲邑千秋传治绩,读书此地谷城百代振雄风”,一代又一代的子路村人被这强大的精神力量滋养,村内自古以来读书之风甚盛,私人藏书颇丰,清末曾被称为“读书村”。
(本文来自于“东平民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