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3

10/23

10:27:0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枣庄地名故事--接官巷的由来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又称“善国”、“滕国”,古为泗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的滕州境内有一条南北交通要道—“官道”。秦赢政东巡、汉司马迁游历、康熙乾隆南巡均曾路经于此。据民国《滕县续志稿》记载:“滕错壤山湖间,幅员四百余里,上达燕冀,下接江淮,冠盖通衢咽喉重地,南北一大关键也。”故滕州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官府在原官道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驿程大道,滕州知州薛原义于滕州城区、薛城、界河建驿站,民国初年驿道改称公路。

古代滕州曾被誉为“东方君子之国”,又是叔孙通的故里,历来具有重礼仪的传统,曾经历了国、县、郡、州、市的变化,可谓是官员云集、往来频繁所在,大小的京城官员到滕州来,地方官员当然要出城迎接,而在靠近县衙附近的“官道”旁自然也就修建了接官亭。接官亭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载,坐南朝北,榫卯结构,正面镌刻“接官亭”,石柱及四周雕刻着仙鹤祥云、飞龙翔凤等图案,高大挺拨、气宇轩昂。

 历史上大多的亭子都是文人墨客吟诵风花雪月的场所,只有接官亭打上了浓厚的等级烙印。“接官亭”见证了上千年封建官场的礼仪,诠释的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古代官场上,朝廷的命官或钦差大臣、一诺九鼎的达官显贵来滕时,时任滕州的地方官员率领着全城的官吏、地方豪绅、头面人物,倾巢出动,在此恭候迎接,组织接官活动。根据官员层级,谁前谁后,是立身恭候还是屈膝跪拜,都有严格界定和整套接待的礼仪。官员到时,鸣礼炮3响,接着唢呐吹奏“欢迎曲”,前有鸣锣开道,后有回避、肃静牌,又有骑兵卫队、步行仪仗和龙虎旗随侍左右,仪仗队列侍两旁,在接官亭内与迎接人员引见介绍、寒暄问候之后,被前呼后拥地经过接官巷进入到接官厅休息。接官厅豪华气派,两层结构,上下均设有中堂,四周的厢房门窗均饰以精美雕刻,堪称当地建筑之最。从接官亭到接官厅的这段东西走向的路不久就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并因是接官必经之路而取名“接官巷”。据传,该巷两边商业房古朴优雅、美丽壮观,整条街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几百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接官巷也历经沧桑,现已成为城市的中心,历史给这里留下的名字,常常唤起人们对昔日接官场景以及车马喧腾景象的遐想与追忆,如今已成为居民茶余饭后说不完的故事……


                  (枣庄市民政局供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