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2

09/05

10:15:3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涛雒缘何取“雒”字

涛雒镇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南部,地处黄海之滨。

涛雒向来为日照重镇,商业发达,人文荟萃。有史料显示,青岛著名的“八大关”内的道路,有一条原本是命名为“涛雒路”的——这足见旧时候涛雒镇的影响力有多大。另外,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走遍中国走进日照说日照》节目,有一集题为《梦华涛雒》,对涛雒作了全面介绍。涛雒历史悠久,清时日照学者丁恺曾《西海徵》载:“涛雒之名,不知始于何时,然自汉时已有盐官。”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国民党元老丁惟汾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故乡,丁肇中教授曾先后多次回到古镇省亲。

据现今的涛雒文史资料记述:“涛雒立村始于西汉,因隔河与南店相对,曾名北店,后称涛洛,但不知何故,清代却把极大众化的‘洛’返古为‘雒’,搞得许多外地人不识‘雒’为何字。”

对于“涛洛”这一旧地名的源宗,当地文献倒是记载得比较明确:“涛雒濒海,古时涨潮波涛汹涌,海水直逼村前,船可入内,潮退则流水洛洛(洛洛,水流不息),因此得名‘涛洛’”。

“涛洛”缘何改称“涛雒”,数百年来,成了一个谜。后名“涛雒”之“雒”字,古虽通“洛”,然则太过生僻,弃“洛”取“雒”,究竟是为哪般?

笔者品读《明史》,其中有一段文字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得悟。《明史•礼志五》:“庙讳:天启元年正月,从礼部奏,凡从点水加各字者,俱改为‘雒’,从木加交字者,俱改为‘较’。”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为了避明光宗朱常洛以及明熹宗朱由校(音jiào)的讳,在天启元年(1621年)根据礼部的奏请,明朝廷曾下令把“洛”改为“雒”,把“校”改为“较”。按照古代的避讳体例,这属于“同音替代”,也就是用一个同音字代替避讳字。

在明朝那时候,为避明光宗朱常洛的讳,国内凡含有“洛”字的地名,都得改“洛”为“雒”。河南洛阳、陕西商洛,就曾因此改称过“雒阳”“商雒”。还有,现今的广西雒容原本叫“洛容”,就是因为避讳的缘故而改成了“雒容”……。大明朝全国范围的避讳强制性法令,总不至于对日照县网开一面法外开恩吧,需多言,“涛洛”改称“涛雒”,无有意外,定当是缘由避皇帝的讳!时间是明末而非清代。大明王朝灭亡后,康熙十一年编纂的《日照县志》中,已经开始恢复使用“涛洛”,而光绪十二年编纂的《日照县志》使用的却仍是“涛雒”。看来,“涛洛”终究没能压住“涛雒”,“涛雒”之名遂一直沿用至今。

忌讳皇帝名字,非同儿戏,倘或犯讳,就会大祸临头。可以想象,涛洛”改作“涛雒”,其时地方书文对改名原因自是不宜记述宣扬,绕开为妙,以免沾惹是非。记录缺失,岁月久远,遂使后人不晓当初改名何故矣。


作者:张所昆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日照市区划地名专家库成员,日照市地方政协文史研究员)

电话:13562391965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