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微山县夏镇一个叫三孔桥的乡村,爸爸告诉我,他的爷爷和奶奶就生活在那里,那里有着他童年的记忆。我爸爸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人上了年纪,总是时常的回忆过去。
夏镇,是微山县政府所在地。居县境中部偏南,津浦铁路以西,昭阳湖东岸,镇内,老运河自西向东南蜿蜒穿过,运河桥、东风桥、和平桥横架河上,东西沟通。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滨湖镇。夏镇原为古城,由广戚、部城(西城)和夏镇寨(东城)三部分组成。一河两分城的夏镇原名夏村,也叫夏阳,一个偏僻的自然村。明嘉靖末新开夏镇至南阳的运道,夏村即成沿运码头,工商业日趋繁荣,隆庆三年改村为镇。同时,工部、户部分司自沽头城(今江苏沛县码头村)移驻夏镇。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开始,经两年时间,筑起四面土墙,建成四座城楼。东名"见泰"(后改"安澜"),西名"瞻华",南名"延庆",北名"拱极"。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始,历时3年,又改建为砖城,城为梯形,"周九百余大,高二丈五尺,雉堞一千百余"。因为这里常年驻兵维护漕运,又名"部城",标示着夏镇又曾是运河的卫士。工部员外郎顾大申建城时在河岸上居住过的地方顾楼,后也形成村庄,后演变为古楼。在明清时期,夏镇界连苏鲁,为两省分治,镇北属山东滕县地,镇南为江苏沛县辖,还曾因清咸丰元年黄河诀口,而为沛县县城11年。故素有"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之谓。清人宋思仁《过夏镇》有诗句:"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城凉。"夏镇内,运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穿行,随着水运兴起,河上建筑物,都成了人口聚居场所,形成了一串以河为特征的村落街巷。一条古老的顺河街,原名叫运河涯。顺河街南端是小闸口,是明隆庆年间所建夏镇闸的地方。与小闸口相连的是月河圈。清乾隆间疏通运河时挖得一条半月形河道,供漕船商船停泊、绕行使用,后人们围绕小河居住,弧形排列,俗称月河圈。运河南出夏镇原为一坝,此处聚居的人家称作老坝村。紧挨老坝东侧,在运河转弯处的村落称坝东,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这里又建了运河桥,后以桥的孔数定名三孔桥,坝东也随之改名"三孔桥"。
历史上的夏镇是苏鲁两省、沛滕两县的交界处,地域交叉,镇中心奎星楼外,曾有"三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之说。城外鹰飞鱼跃,泽国水乡,城内庙宇牌坊,建构不俗,反映了大自然的神工和劳动者的创造,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独特。
七十年代,我曾在夏镇上过小学,记忆中经常在河道边走着回家,河道并不宽,夏天有附近村的孩子在河里面戏水,有时候还会看到船只在河道中穿行。长大以后才知道,我童年时代走的那条路,就是古运河。运河穿过微山县南阳古镇,河湖串连,水路交错,时有数叶高舟穿过古老的石桥。那时,运河上樯桅林立,篷帆遮云,船儿挨挨挤挤,如蚁如虫,满载着南方丝竹白米,人不分东西,货不分南北在这里集聚,河面上渔歌迭起,号子声声。经济的流通、文化的交流,使这片土地迅速地繁荣起来,形成了古运河文化。不久,我们全家人离开了家乡,对家乡的记忆也渐行渐远。
我爷爷今年已经去世五十年了,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夏镇创办读书会,传播进步思想,播撒革命的火种,为夏镇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微山岛上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内,记载着当年夏镇的最早的地下党组织成员经常在爷爷家里聚集,爷爷利用他的特殊身份掩护地下党组织,还参与了护送刘少奇同志过微山湖。历经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夏镇的革命史中依然留有爷爷的名字。
人的生命总会渐渐老去,但对家乡的记忆依旧在脑海里,虽然我已经离开了故乡,但每逢我听到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想到那些走过的大街小巷,那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丝丝乡愁。一晃几十年过去,家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产生了巨变,微山、夏镇这熟悉的地名一直都停留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无法忘记,每次回故乡,内心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激动,那熟悉又陌生的道路,那曾熟悉的乡音,那些街道、河流传达到脑海里的记忆......那里是家乡,那里是祖辈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我的血脉传承。我的爷爷、爸爸、还有我都曾经在那片热土上生活过。
保护地名,传播地名,守望地名,地名就像每个人心中曾经的爱恋,只要看到它的名字,就会产生联想,就会牵引我们的思绪,让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我们对故乡的记忆。
(山东省民政综合服务中心 张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