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事业单位风采
济南市以“中心站”引领“1+166+N”救助服务
发布日期: 2022- 09- 22 14: 25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坚持党建引领,严格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打造“1+166+N”救助服务新模式,即搭建一个救助信息共享平台,连接166处临时救助点,打造“15分钟救助圈”,融合N家社会共建单位力量,织密救助服务一张网,不断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救助管理信息化、网格化水平。

搭建救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化救助

“您好,救助管理站吗,黑虎泉路发现一名疑似流浪乞讨人员,请尽快来看一下吧。”日前,热心市民陈女士给救助管理站打来电话,提供救助线索。接到线索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立刻打开救助平台,迅速锁定求助位置,166处临时救助点在地图上精准分布,根据标记位置,通知就近临时救助点前去救助。十分钟后就接到反馈,该名疑似流浪乞讨人员已被救助点甄别救助,相关救助资料已上传救助信息共享平台。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成立市级流浪乞讨救助信息化专班,着力打造中心站与各站点、各站点之间的街面巡查、寻亲安置、源头治理等重点环节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动态监控管理、大数据汇总分析、多层次信息比对等手段,连通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利用市级中心站数据信息来源集中、汇总便捷、筛选精准的优势,实现“站”与“点”之间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在确保来源端与执行端信息对称的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源头治理工作精准度,以点带面,有效形成权责更加明晰、运行更加高效的泉城社会救助治理新体系。

166处“社区里的救助站”,实现网格化救助

截至目前,济南市共设立166处社区临时救助点,在全省率先打造“社区里的救助站”服务品牌,改变了救助管理站单一救助的模式,实现对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的网格化管理。经中心站研判,确认属于救助对象的,通过救助平台统一调度,选择最近的临时救助点,确保救助人员15分钟内到达现场,真正打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救助管理站坚持“站点一体化”的管理思路,按照“四有三统一”工作要求(有固定场所、有专人负责、有救助物资、有档案记录,统一标识、统一救助流程、统一救助标准),积极推进临时救助点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印发工作服务规程、四级救助网络手册和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等形式,确保救助服务标准规范,有据可依。

近一年来,各临时救助点充分发挥出“点位多、分布广、更灵活”的下沉优势,由“协助发现”提升为“先行救助”,实现了救助关口前移,确保24小时开放、人员在岗在位、物资准备充足,累计提供及时性救助服务达350余次,转介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46人次,组织回访41人次,发放御寒棉衣、棉被200余件,充分发挥出“兜底线、救急难”作用,打造出泉城“15分钟救助圈”,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为规范、高效的救助服务。

凝聚N家共建单位力量,实现多样化救助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注重社会力量集中整合,与多部门展开合作共建,调动多方力量,握指成拳,形成救助合力。建立省内首个与公安机关联署办公的“公安·民政联合救助服务中心”,实现 DNA 比对、人脸识别、户籍信息查询等领域的高效合作。与城管部门积极对接,发挥环卫工人优势,对流浪乞讨人员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与医疗部门开展合作,建立快速就医绿色通道,迅速进行身份甄别,建立“发现一例,报告一例,处置一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了救助工作的实时甄别、快速转介和及时处置。

同时,与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充分发挥各方属性优势,拓展服务内容,制订常态化、个性化帮扶计划;与社工组织展开合作共建,引进社工项目,为受助对象提供专业的救助服务。部门联合、资源整合、业务融合,不断实现在法律援助、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专业领域中的协同共建新突破。

以实干促创新,以开拓谋发展。下一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级中心站引领辐射作用,依托旧址改造,聚力推进“智慧救助”服务平台建设,力图实现救助管理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织密织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障网络,全方位提升救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救助管理事业走在前、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