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要闻
全省民政系统2个单位被评为
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发布日期: 2022- 09- 22 17: 22

9月21日,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济南举行。济南市钢城区民政局、德州市社会大救助工作专班办公室受到表彰,被评为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济南市钢城区民政局事迹材料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济南市钢城区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发展温度、幸福质感。钢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试点区、全省特困人员监护试点区,区民政局荣获济南市“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团队”、民政工作先进单位、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全区部门政风行风评议中,区民政局连续多次荣获第一名。

一、聚焦群众所忧,幸福食堂实现“全域覆盖”。钢城区现有21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8.6万,其中空巢独居老人2700余人,失能半失能老人1000余人,低保对象3400余人,特困供养人员710余人,残疾人4000余人,他们普遍存在“吃饭无人做、家务无人帮、生病无人看”的问题。从2018年开始,钢城区民政局牵头创办了幸福食堂,通过“全区覆盖、全科照料、标准管理、财政兜底”的方式,在每个村兴办“幸福食堂”,通过送饭到家解决独居、失能老人和残疾人吃饭难的问题,并继而完善“就餐+服务”全科照料模式,探索“政府能承担、社会愿参与、群众受感动、党员得教育、村风有改善”的基层治理路径。目前,214个村(居)村村建起幸福食堂,实现了幸福食堂村(居)全覆盖,将2200余名农村特困人员和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四类儿童等各类困难群体统筹纳入照料范围,实现了特殊困难群体照料全覆盖,推行“一天送饭两次、一周打扫一次卫生、一月清洗一次大件衣物、一季度一次健康查体、每逢节日组织一次志愿活动、每人一份救助保险”的“六个一”照料模式,实现照料形式全覆盖,确保困难群众“吃饭有人送、家务有人帮、生病有人看”。幸福食堂工作得到群众真诚拥护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幸福食堂案例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实践案例、全省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高管信息》予以报道。

二、聚焦群众所难,擦亮社会救助“钢好办”品牌。社会救助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钢城区民政局以打造快捷高效的“钢好办”社会救助品牌为抓手,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一是创新低保救助简化办理机制,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申请难、审批难”。筹建“钢好办”社会救助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在颜庄街道试点,融合住建、医保、残联、教育等多部门救助政策和救助资源,打造立体化救助格局,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一窗通办”,解决了社会救助“碎片化”问题。“钢城幸福驿站”被评为全省县级优秀社会救助品牌。二是创新临时救助审批机制,着力解决社会救助“发现难、救助难”。坚持降门槛、广拓面,扩大救助范围,按照城市低保3-6倍给予临时救助,避免因病返贫,因残致贫。创新实施临时救助备用金、村级民政协理员、儿童主任等制度,实现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救助关口前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钢城区代表济南市接受全省脱贫攻坚考核,民政政策落实项目得满分。三是建立“智慧救助”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救助“办理难、复核难”。在全市率先研发“钢好办”区级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社会救助APP小程序,推行社会救助“指尖办”“掌上办”等便民服务模式,方便群众了解救助政策、申请社会救助,实现社会救助“触手可及”。

三、聚焦群众所需,打造社区治理“安心港湾”。钢城区是先有厂后有城,社区建设起步晚、欠账多,社区治理面临很多短板。钢城区民政局牢记“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的定位,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一是补阵地建设短板,强化党建领航。2019年起,钢城区将莱钢所有小区、自主开发小区、驻地单位,完全从“村改居”社区中剥离出来,新划17个城市社区。区民政局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主线,新建和改造提升33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收缴办公服务用房2万多平方米,各社区普遍建起了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娱乐室、红色影院,阵地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二是补队伍建设短板,优化人员配置。2020年以来,面向社会公开招录105名专职社工,全部入选“两委”。加强社工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城市社工薪酬待遇。在所有街道设立社工服务站,每个城市社区成立不少于10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全区社区社会组织达到700家,钢城志愿者协会进入全市公益十大品牌。三是补便民服务短板,深化治理效能。主动承接驻地企业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移交,深化企地共建、共治共享,积极开展贴心周到、丰富多彩的党建、文体活动,提供医疗、助餐、购物、家政、教育等便民服务,社区治理更显“温度”,群众认可度、满意度大幅提升。棋山观、柳桥峪成为全国社区治理示范社区,央视晚间新闻点赞陈家庄社区建设和服务居民典型做法。

四、聚焦群众所盼,加快推进民生事业等高对接。钢城区民政局恪守基本民生保障职责,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以赴加快民政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钢城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4%,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小、档次低。三年来,区民政局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3亿元,新建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处,床位500张,打造区域高品质养老示范机构,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5个街道全部建起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农村幸福院214处,钢城区在全省第一个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二是强力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2019年以来,面对公墓建设资金、规划、选址、征迁等诸多难题,区民政局统筹手续办理,加强施工协调,先后建成石家岭公墓等5处公益性公墓。2022年以来,启动长胜、东郊2处区级公墓,年内可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园林式、公园式殡仪服务中心追思园,年内可完成主体建设,长期堵在群众心里的挂心事终于得到解决。

德州市社会大救助工作专班办公室事迹材料

近年来,德州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府力量高效组合与社会力量有效动员,不断探索完善以“救助领航、送爱到家”为主旨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体制由“蜂巢式”向“莲藕式”转变,救助内涵由“兜底型”向“解困型”拓展,救助方式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提升,救助范围由分层分类救助向相对贫困人口延伸,努力趟出一条富含时代呼唤、探求质的飞跃、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救助改革之路。德州社会大救助工作被评为2020年度全省改革品牌,荣获2021年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优秀案例,打造了全国民生工作品牌。

一、动机历程

2018年,德州市以民政部蹲点调研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打造了以统筹社会救助政策为内容“一窗型”德州大救助1.0版本。2020年6月,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上线,德州社会大救助进入以统筹完善社会救助政策、统筹衔接社会福利和保险政策、统筹组织社会力量为内容的“统筹型”德州大救助2.0版本。2020年9月,以“救助领航、送爱到家”为主旨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德州社会大救助迈入以建立困难人口主动发现机制、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生存型与发展型救助有机融合的动力提升机制为内核的“兜底型”德州大救助3.0版本。2021年,着力构建困难群体全生命周期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成“解困型”德州大救助4.0版本。今年,将全面向打造“共富型”德州大救助5.0版本进发。

二、主要架构

德州社会大救助体系以“135”为主要架构,即着眼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促进低收入者走向共同富裕”一个目标;建立“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机制、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资源保障机制、适应低收入人口多层次需要的为民服务机制”三大机制,构建起变被动发现救助为主动发现救助等防止返贫致贫、有效扶贫解困的新体系;打造“政策、平台、网点、队伍、保障”五大体系,实现了政策大整合、平台智能化、网点全覆盖、队伍齐配备、保障强有力。

三、改革成效

一是变“分散救助”为“集成救助”,做到“应救尽救、应兜尽兜”。针对社会救助资源分散化、政策碎片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全力打造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社会大救助电子监察平台、依托12345市民热线建立的呼叫平台和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网“一网三平台”。将分散在15个职能部门的42项救助政策以及17项福利政策和36项保险,全部纳入大救助平台,各项业务通过“一网三平台”直接申请办理,实现零跑腿、远程办。自平台上线以来,共实施各类救助296.95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9.66亿元。

二是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确保“及时发现、即时救助”。坚持日常监测和筛查预警相结合,纵向上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横向上多部门资源整合,形成“纵横联合”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精准发现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汇集公安、医保、财政等22个部门的46项、2100余万条数据,形成一户一档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全景画像数据库。通过系统主动预警、转办时人工推送、救助时按库取单,实现对困难群体的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和即时救助。人工打卡查漏补缺。在市、县和134个乡镇、5327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救助网点,所有网点统一标识,所有救助项目在大救助平台内运转,前台统一受理,后台部门在线审批,实现“全域通办”。截至目前,共为乡镇(街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96人、社会公益岗人员476人、专职村级协理员8466人。

三是变“输血救助”为“造血帮扶”,实现“生活提质、动力提升”。创新政府保障、教育引导、劳动参与、社会联动的动力提升帮扶机制,打造全方位、无缝隙救助帮扶供给体系,实现了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的转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志愿者队伍等机构和群体,立足自身专业优势,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学业辅导、技术帮扶等专业服务,满足各类困难群众的多层次需求,打造全方位、无缝隙救助帮扶供给体系。

目前,德州市正在全力打造“共富型”5.0版本大救助,主要表现为三个升级。第一个升级是由关注低收入人口解困向关注10%困难人口摆脱困境拓展;第二个升级是由关注低收入者基本社会服务的社会给予型救助帮扶向发展型、需求型帮扶提升;第三个升级是由单纯的兜底型向“品质民生”转变,并帮扶支持部分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