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自古因河海而兴,历史上因“内控黄河,外锁海运要津”而名声远播,曾形成了以铁门关、东津渡水陆码头为代表的商贸重镇,利津城曾史称鲁北“小天津”。《利津县地名志》以地名学理论为依据,把利津县地名的命名、沿革、含义以及体现个体地名特征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地名融入书中,《地名志》的编著对于积累保存地名文献,传承地名文化,规范地名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挥“资治、惠民、教化、存史”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深入发掘地名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镌刻着灿烂的文化,记录着沧桑巨变,彰显着时代风华,是人类活动历史及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广泛而重要作用。自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利津县成立专门机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仔细查阅史料,细心核实数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全县地名普查任务。同时,为做好地名成果转化,启动了《利津县地名志》编写工作。《利津县地名志》大量引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名普查资料、县志和典籍资料,同时深入乡镇(街道)、村(居)实地调研访谈。从历史和地理的维度,对地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高度概括,既详细阐释了利津数千年的地名历史沿革和时代变迁,又反映了地名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使该书成为了解利津乡村民俗、风土人情的生动教材。
二、高度重视统筹保障,加强协作配合
地名志编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涵盖多个领域,专业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利津县采取政府领导、 民政部门主导、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辅助、社会参与的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配套政策,夯实地名成果转化基础。成立了地名志编纂委员会,抽调熟悉情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写作能力强的同志参加编纂工作。聘请对地方志及历史沿革具有深入研究的老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与修志工作,充实编纂力量,统筹协调地名志编纂工作,并有计划地对修志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修志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共同推动编纂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运用地名研究的最新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地名普查信息的挖掘、开发和利用。综合利用以国家地名数据库为主的网络平台对获得的资料、地理位置、距离等信息进行比对、校正。通过购置航拍设备提高工作人员的摄影质量和图片采集速度,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三、遵循编辑纲要,体现志书的科学性
《利津县地名志》篇目设计和体例结构,坚持以地名学理论为依据,尽量符合现代地名学的科学体系,遵循我国方志学的传统,事以类从,横排竖写,体现志书的基本特征。同时,严格遵循《山东省地名志丛书编辑出版纲要》,力求全面记载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类地名的历史与现状。《利津县地名志》的基本体裁形式采用以文为主的记述体。全书整体上对每类地名连缀成篇,个体上对每个地名独立撰文,形成词条。同时辅之以图、表、录、照片等体裁。地图直接展示了地名的位置及其时空分布,可使人们概览区域内的地名全貌;表、录简明而集中地提供大量地名信息,与文、图的内容互补;适当配以地名照片,起到文字记述难以达到的形象直观作用。合理运用各种体裁形式,以地图为先导,以文字为主,表、录、照片穿插其间,使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该书在记述地名词条内容时,我们注意不仅要记“名”的要素,还要记“实”的信息。解决好“名称”与“地理实体”相统一的问题,使读者从整体、时空两方面获得一个名实统一的地名概念。在词条撰写时,坚持以地名为主线,详主略次,把握好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承转自然,连缀成文。同时注意处理好与其它志书的内容重复和交叉,使人们从中获得完整、翔实、系统的地名信息。
四、体现专业性,突出地方特色
(一)常规篇目与特色篇目相结合。本着坚持传承历史、反映现实、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宗旨,遵循“述而不论”文风原则,寓观点于记事之中。最后2章特别突出古地名考略与历史传说,对地名历史与渊源进行了拓展。比如“望参门村”,包括南、北、东、西、中望参门 5 个行政村。关于该村名称来源有两个传说:“一说唐太宗东征高丽,路经此地,三军宵迷,望参(鲁北民间把北斗星叫做“参星”)而行,得地名望参门;另一说西周姜子牙夜行此地迷路,望参星辨别方向而得名”。
(二)史料性与使用性相结合。利津县是一个古县,也是一个移民县,追溯历史,我县大部分地名、村名都起源自元明清三代。从地名、村名构成中,充分折射出利津县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渊源。从利津县地图上看,那些密若星辰的村庄名称各具特色、别有含义。一是与渠展之盐相关的村名,其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中西部;二是与移民垦荒有关的村名,主要分布于县域东北部;三是与移民姓氏有关的村名,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中部和南部;四是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关的村名;五是县城城区派生、衍生类村名和地名。这些村庄地域名称的形成,进一步体现了利津特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脉络,即孕育和产生最早的海洋文化、盐文化,与随后而来的黄河文化、移民文化、垦荒文化、渡口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几种历史文化形态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促进,互补互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延续和传承着利津之古老文明。
(三)美观性与记实性相结合。《利津县地名志》的编辑不仅重视地名志的历史沿革、地理来历、文化内涵等文字的编辑,对于图片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抽调专业人员历时一年的时间为标志性建筑物、风景区、景观设施、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拍摄了航拍图片,把地理全景式全部保存了下来,留下了宝贵的地理印迹,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家在哪里,留下了记忆,升华了乡愁。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利津县地名志》是我县启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以来完成的第一部专业志书,既是利津县文史领域的重大成果,也是地名普查工作信息数据成果转化利用的一项巨大成就,将为利津县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风民俗等研究提供可靠而丰富的资料;对政府部门的建设规划、地名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对传承、保护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展示利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宣介利津风土民情、地理风貌,服务百姓文化生活,全面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强县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