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2022

09/15

10:13:34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擦亮地名人文底色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穆彩霞 

今年以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民政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国务院颁布的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的重要机遇,结合全区地名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博山地名资源优势,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抓好乡村地名管理,精心打造特色地名文化品牌,在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提升地名内涵品质、推动乡村振兴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坚持以文铺路,助力经济发展

博山区民政局着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正确的大局观、发展观、文化观,超前谋划,守正创新,建议区政府及时将区民政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片区开发重大项目规划设计时,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据,同步制定地名规划,确保地名规划与其他规划有效衔接。深入分析区划地名工作的已有基础和未来需求,切实找准工作定位和发展方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把道路名称、居民区名称、具有地名意义大型建筑物名称等不同类别地名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筹考虑,同时兼顾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经济等因素,按照“以人为本、尊重历史、照顾习惯、突出特点、含义健康、好找好记”的原则进行地名规划设计。与行政执法部门联合建立地名标志巡查机制,加强动态管理,确保地名标志始终完好无损,常用常新常好,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以文育人,助力文明创建

狠抓制度规范。着眼不断提升博山区划地名工作的知名度美誉度,广泛深入宣传国家和省市地名法规政策,通过印制《博山区地名命名审批咨询服务指南》,将有关地名命名的政策法规、地名审批需要的各种材料、审批流程等汇编成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地名命名和公共服务工作的知晓率。推行地名预先登记制度,在建设项目立项时,引导建设单位首先到地名主管部门进行预先登记和合法性审查,并领取标准地名预先登记证明,确保地名命名合法合规。与公安、规划和自然资源、住建、行政审批等部门联合建立房屋预售标准地名使用机制,要求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30日内,持标准地名预先登记证明到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该小区名称,经实地勘察无误后,予以正式命名,引导社会各界自觉使用标准地名。

加强教育宣传。在区民政局主要领导带头宣讲地名法规的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直相关业务部门和各镇办、村居积极参与《地名管理条例》知识答题活动。在“博山好”客户端、博山民政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定期刊发博山地名故事。选取70多个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历史地名,融入陶琉文化元素,建成了150平方米的地名文化墙,实现了陶琉文化传承与地名文化保护的深度融合,成为点亮群众生活的文化地标。

提升文化品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摸清地名家底、理清发展脉络、完成程序设计的基础上,将博山区情、行政区划、居民点地名、道路地名、大型建筑物名称以及乡村名录、地名故事等内容和全区200多个居民点及周围旅游景点、酒店简介、全景图像等地名信息导入“博山地名综合信息平台”,将二维码逐一镶嵌至各居民点地名标志上,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即可了解此条地名的来历、沿革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好弘扬和传承地名文化,以实际成效展现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

坚持以文润心,助力乡村振兴

拓展文化内涵。结合承担全省乡村地名管理试点,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地名文化内涵,突出抓好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地名的命名更名管理。大力弘扬和传承齐长城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等地域文化,集中命名红叶柿岩、颜神古街、九龙峪琉璃公园、中郝峪幽幽谷、石屋古村落长廊等一批乡村地名文化记忆博物馆,并将地道的博山美食、绚烂的琉璃艺术等,融入乡村地名文化建设之中,大力传承地名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守护乡村文脉。

打造特色品牌。着眼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认真组织开展红色地名故事征集、红色地名摄影比赛、地名文化成果展览系列宣传活动,推出红色地名故事、红色摄影作品14个,拍摄《博山优秀地名文化》《地名普查话源泉》地名文化专题片2部。采取专业与专责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形成以“政府工作人员为主,广大地名爱好者广泛参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协助”的乡村地名服务管理体系。认真做好平台搭建、数据维护,资料审核、信息完善等工作,深入开展富有博山特点的地名信息服务,让乡村地名“前世今生”的文化信息一键可得,实现了区民政局党组提出的全区所有农村居民点“地名概况扫码阅读”“地名文化网上云游”“地名命名扫码办理”的目标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持续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地名文化产品向基层末端延伸。

助力乡村振兴。坚持把乡村地名标志设置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同步考虑,与行政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地名规划同步衔接,与城乡建设同步进行,将每个农村居民点所承载的历史典故、文化底蕴、风土民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融入到乡村地名标志当中,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领导重视和财政部门资金支持,投资100余万元,更新道路地名标志600余处,形成了一道具有山城特色、选材广泛、底蕴深厚的地名文化风景线,成为展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新名片。坚持把农村居民点地名标志设置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来谋划、组织和实施,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安装“三统一”要求,新设农村居民点地名标志160余块,促使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深入挖掘博山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大力培育具有博山特色的乡村地名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并推出了源泉猕猴桃、池上板栗、池上桔梗、焦庄烧饼等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地名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地名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地名文化支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