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22

08/15

08:32:34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审视地名工作

今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新版《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明确提出了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上对地名工作的准确定位。同时,《条例》还结合新时代下地名管理的工作任务,从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命名程序、加强文化保护和强化监督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是新时代开展地名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认真审视地名工作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传承和发展好地名工作。

一、组建“联合舰队”,建立规范高效的地名管理组织体系

组织是地名管理的关键环节,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高效能、高效率完成工作计划和事先预定任务目标的基础保障。由于地名类型繁多、数量庞大,地名的产生和使用关联到众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所需地名基础信息涉及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需根据新时代下管理和服务要求建立运行规范高效管理组织体系,保证地名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科学、高效、规范的地名管理和服务。

地名工作机制的建立同其他工作一样,经历了由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为国务院)曾先后下发了关于清理历史遗留地名的混乱问题、关于加强地名更名管理和中国地名罗马化等一系列文件。当时没有专门的地名管理机构,由各级政府负责具体落实。197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随后各省(自治区)、地(市)、县(区)相继成立了地名领导小组,后改为地名委员会。地名委员会会作为综合领导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为地名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同年,部署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这之前,地名管理是粗放型的,主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名一些针对性政策措施。1986年,通过对第一次地名普查成果的研究,国务院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确定了地名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第一次明确了地名的宗旨是推行地名标准化。地名委员体制的建立为强化地名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但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1993年国家层面撤销中国地名委员会。随后,各地也陆陆续续撤销了地名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地名工作交由各级民政部门管理。如此,虽然理顺了领导体制,却弱化了各级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地名主管部门组织协调能力及有关部门的协管作用,淡化了地名管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社会管理职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名工作的顺畅运行。

地名委员会体制下地名管理由政府主导,公安、交通、土地、水利、文化等部门,都是名正言顺的地名委员会成员,当时的管理机制是大家的地名大家管,每个部门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管好各自地名,同时明确了地名委员办公室会挂靠在民政部门(或其它职能部门),是地名办管理为主,其他部门参与管理为辅,大家都在地名委员会框架下共同实施地名管理。地名委员会撤销后,地名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地名主管部门已经明确为民政部门,实践特点又是地名使用和产生于众多部门,是大家的地名民政管,事实上带来了管理难、协调难、配合无力等诸多问题。且86版《地名管理条例》是在地名委员会体制下产生的,它是符合当时工作实际,即地名工作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共同管理。而随着地名管理外部环境、管理主体、管理机制、管理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其他部门从形式上已不再具有管理地名的职能,一段时间内地名主管部门介入不同领域对新生地名进行规范性审核的依据有不充分,尤其是对住宅区、大型建筑物、名胜古迹、交通设施等由有关部门协管的地名,地名主管部门显得力不从心。

新《条例》顺应时代要求,对于理顺管理体制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指导、督促、监督地名管理工作。”第七条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以下称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外交、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业草原、语言文字工作、新闻出版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地名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相关地名管理工作。”这一系列规定从法制层面为地名工作的协同管理奠定了基础。为了适应地名管理社会性、综合性特点,更好组织协调好有关方面系统管理,恢复和建立稳定的地名委员会工作机制仍然是当下做好的选择,以便为地名工作提供稳定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调动和发挥部门职能优势,联合发力,推进地名工作的高效实施,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地名工作的要求。

二、突出“查打一体”,准确定位相关部门职责任务

地名种类繁多,分布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地名,他同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新《条例》对地名管理的对象进行了清晰界定,明确了管理的边界。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其他地理实体名称。在管理好主要地名的同时,还要顺应时代需要做好地名信息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一部分没有纳入管理的地名信息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信息。比如:商务机构地址、企业地址,以及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地址,都是地名信息服务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新《条例》还对当大力保护、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赓续文化传统作了具体要求。大量的地名信息资源都产生于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如何科学定位协同管理主体的职责任务也是规范、高效开展地名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

理顺管理职责分工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新《条例》在审批程序上对有关部门职责做了原则性界定。《条例》规定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的命名、更名,应当根据情况征求所在地相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实际工作中地名的命名、地名规划、地名信息归集、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标志管理、标准地名使用监管等工作都会涉及到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同任务。只有通过规范性的流程,明确各部门在地名管理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中的职责任务,做到“查打一体”,即做好命名管理,也做好监管服务,前置性杜绝在管理活动中产生工作脱节、相互扯皮等问题,使上下级间和有关部门之间形成合力,保证地名管理服务高效运行。

三、瞄准“目标靶向”,精准施策有序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建国后,党和国家对地名管理工作还是比较关注的,先后在实践中建立起地名管理机构,不断完善丰富地名管理服务内容,地名工作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轨道。

一、地名的命名是地名管理的首要工作。建国初期,国家对地名管理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及时纠正了历史遗留的命名更名问题,提出了地名的标准化处理及地命名更名管理权限,规范了中国地名的罗马化拼写等等。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明确了地名命名程序和权限等。1996年民政部颁发了《地名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地名管理法规内容,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了地方地名管理法规,为地名的命名提供了法规依据。新《条例》颁布实施后,进一步完善了地名命名规则,明确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的申报材料及开展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要求。同时,对地名管理主体、审批主体也提出了原则性要求。然而在实际管理中,地名命名的具体规范还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细化。比如:地名通名的使用、专名的词语文化要求、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界定、具体管理主体的界定,都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否则,则会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选择性障碍,导致工作无从下手。因此,因地制宜细化量化地名命名标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命名规范,是当下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二、加强地名公共服务建设是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根基性工作。地名的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地名的标准化服务、地名的信息化服务和地名文化服务。2005年,国家启动地名公共服务专项行动,提出要做好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数字地名四个方面的专项任务,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

新形势下地名规范和地名规划应该有机融合为一体,应充分考虑社会对地名工作的前瞻性要求,深入研究做出具体安排。地方应依据国家《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以及上为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结合地域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政策内容,明确地名行业分类、地名通名专名的类别体系和使用要求、地名的命名规则、地名的申报审核、审批、备案程序,建立操作性强、可量化管理的地名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地名规划应体现地名规范的原则性要求和地域经济、文化属性,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名信息服务应做到传统服务模式同现代信息服务模式的有机融合。传统的地名信息服务主要通过设置地名标志和图录查询来向社会提供信息。地名标志起到定位指向功能,也体现了地名最直接最具体最广泛功能,同时设计美观的地名标志也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美化环境的展示窗口。现代地名信息服务,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建立地名大数据,利用图文联动为社会提供地名查询和电子导航服务。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地名信息化服务的基础数据采集及平台建设都离不开众多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只有精准制定方案,做好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才能为社会提供高效准确实用的地名信息服务。

当下,我们应该正视新的历史方位上地名工作的发展趋势,切实做好地名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建设,前瞻性厘清地名工作思路,准确制定地名工作近期及远景规划,使地名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更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区划地名信息服务科供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