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2

08/15

08:48:2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渔盐古镇——涛雒

 


涛雒镇一词属于行政区划地名。其汉语拼音为“Tāoluò Zhèn ”。东濒黄海,南邻虎山镇,西与巨峰镇、高兴镇接壤,北邻奎山街道,位于日照港、岚山港两个国家一类港口中间。204国道、沈海高速、青日连铁路、沿海公路纵贯南北,省道涛汤线横穿东西,面积112.5平方公里。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始设涛洛场(盐务管理机构)。金,置涛洛镇。元属青州府莒州日照县。明初属青州府莒州日照县。清初属沂州府日照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湖北督粮道按察使司、布政使司丁守存将涛洛改写为涛雒,这是涛雒之名的最早记载。1912年,隶属胶东道日照县。1931年,隶属日照县,先后称涛雒区和第二区。19429月,称涛雒区。19505月,区划调整,涛雒区改称第七区。195212月,为直辖镇。19561月,涛雒镇撤销,设立涛雒区。1958年1月,改称涛雒乡;10月,改建海生公社。1959年改称涛雒公社。19631月,改建涛雒区。196811月,改设涛雒公社。19846月,涛雒公社改称涛雒区。19855月,改称涛雒镇。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的故里。

关于涛雒之名的由来,涛雒立村始于西汉。该处海曲产盐重地,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居民多于沿途开店为业,因南临董家店,取名北店。一说后因此地东临大海,潮汐涨落,更名为涛洛,洛通雒,亦名涛雒。一说是古时涛雒东为漫滩,涨潮时一片汪洋,城墙下惊涛拍岸,人们深受其害。涛雒即为涛落意,取谐音以祈祷平安。 涛雒镇的村庄除以“村、庄、崖、洼”等命名的以外,以古时熬盐之地为灶地,熬盐户称灶户,熬盐者称灶丁,负责管理的称灶长。在今廒头盐场和红旗盐场附近,有东、西灶子村和成家廒头、张家廒头、尹家廒头等村,百姓家家世代熬煎煮晒盐。这些村名或因当时紧邻屯积食盐的仓厫而得,或因曾立灶从事煮盐产业,便由字而得来。鲜明地揭示了境内地理内涵,形象地展现了涛雒镇的历史文化,创立和发展了涛雒镇的地名文化。

古往今来,不乏冠名涛雒者:涛雒芹菜、涛雒大米、涛雒羊肉面条、涛雒京冬菜等。涛雒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东港区农业重镇、沿海大镇。境有刘家湾赶海园、天台山等丰富旅游资源。天台山因《山海经》中的记载而得名。《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以丁肇中祖居为中心,半径大约300米的地域,即涛雒古城所在地。古城东西长610米,南北宽573米,为一椭圆形城池。

古城设东观海、西望岱、南朝阳、北奎光四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冬,丁守存倡议乡绅集资,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318日始建。古城墙修好以后,城内大户人家集资成立民团。民团白天巡逻,夜间收起吊桥,关闭城门,为商贾百姓提供安全保障;丁肇中祖居位于涛雒街,为清代北方代表性建筑群落,俗称五宅大院。大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院中3处古建筑保存完好。2002年修复房屋63间,以恢复完整的建筑原貌,今被列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抗战初期,下元周边的涛雒、栈子、凤凰山都曾有日伪修建的据点,曾有大量的日伪军盘踞其中。英勇的下元人民,为保卫家园,曾在村子里修建了坚固的圩子墙,用以防堵抵御来犯之敌。他们在反洋教斗争、打击白俄兵、日照暴动,特别是抗击日伪战斗中,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在中共下元特支的领导下,先后在日照成立了日照抗日民众自卫联合会”“血花剧团”“日照县第五民运工作办事处”“中共日照临时县委等组织。

 

历史文化名人以丁氏家族为代表,到清代共出进士12人、举人16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等知名人物。

涛雒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沿海有千亩防护林,万亩天然贝类生长区,民俗风情浓重,青山、碧海、蓝天、金沙滩,相互映衬,是避暑、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理想场所,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刘家湾赶海园。


                          

历史文化圣地天台山等知名旅游景点。天台山位于涛雒镇驻地南两公里处。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天台山因《山海经》的记载而得名。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渔文化、盐文化为主形成以手工小木船制造技艺、海水制盐传统技艺、水族舞、鱼骨庙传说、京东菜生产传统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

涛雒镇是山东省中心镇、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安全文明镇,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山东省地名文化遗产”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特色文化乡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等荣誉称号。

日照市东港区民政局整理,部分材料来源:《日照古镇名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