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划地名工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社会建设,关乎民生,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临邑县民政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心聚力,夯实根基,扎实抓好区划地名各项任务落实,先后荣获“山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德州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德州市地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临邑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评为“千年古县”;新华网、中国社会报、山东民政等主流媒体报道了临邑县做好区划地名工作的先进经验。
一、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地名文化水平。千年古县,人文荟萃。临邑位于鲁西北平原,德州市东部。辖8镇1乡3街道,面积1016平方千米。人口47.3万。是中国书画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西周、春秋时期属齐地,名犁丘,属齐国,因位于古漯(tà)水之南,又名漯(tà)阴。南朝宋孝建二年,即公元455年,朝廷将漯阴县和著县的部分土地合并,取东汉时期的临邑县(现聊城东阿县)之名,侨置临邑县,自此正式称临邑。虽然属地多有变动,但临邑之名至今沿用,已逾1500年。临邑县民政局抓住这一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之际,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普查工作,突出“千年古县”文化特色,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村社区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全面汇总并在全市率先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立卷归档工作,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级首批验收。同时,组织拍摄了《古县神韵—临邑》专题片,受到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高度赞扬,荣获“美丽中国•地名寻梦”全国地名文化短视频优秀奖,临邑县也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评为“千年古县”。从“千年古县”到打好文化强县攻坚战,文化已成为临邑县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全方位塑造县域文化软实力,谱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二、强化责任担当,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加强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工作组织领导,临邑县于2017年调整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地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县委、县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积极协调解决区划地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需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遇有特殊任务随报随批。近年来,已投入专项经费70.37万元,确保区划地名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二是制度保障到位。先后出台实施了《临邑县地名命名规则》《临邑县地名申报和审批程序规定》《临邑县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加强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严格按照先审核后审批程序办理,从源头杜绝不标准地名命名发生。做到命名前置,在项目立项前核准地名命名申请,对不符合地名命名规则的地名及时予以纠正,有效遏制不规范地名的出现,实现县、乡镇(街道)两级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无缝对接。三是责任落实明确。结合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充实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有关领导小组成员,在着力提升组长、副组长职务层级的同时,认真研究做好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充实工作。并详细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以照单认领工作任务的方式推进工作责任落实。同时,建立了由民政、公安、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局等多家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履行工作职责,配合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实现了地名管理工作日常事务商议常态化。
三、加强法规宣传,浓厚知法守法氛围。在学习贯彻落实《行政区划管理条例》上,按照省政府、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为充分发挥行政区划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把行政区划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民政大讲堂,积极组织局机关和乡镇(街道)相关人员深入学习贯彻《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深入开展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工作,为省厅制定撤乡设镇、设街道标准积极献言献策,当好参谋。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临邑县民政局立即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热潮。6月22日,在临邑县犁城大讲堂组织开展了200多个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地名管理条例》宣讲专题会议。通过集中宣讲、主流媒体宣传、进社区等方式,向公众广泛宣传新《条例》。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领会新《条例》修订出台的重大意义和新《条例》的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还成立《条例》宣讲暨宣传小分队,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地名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宣传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过往群众发放《地名管理条例》宣传折页,以面对面政策讲解、键对键在线答疑、点对点精准宣传模式,解答了他们关心的问题,使市民群众对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做好地名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增强民族团结、加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市民的知法守法意识,为做好区划地名工作提供强有力法律法规保障。
四、完善服务平台,巩固区划地名成果。一是率先完成第二次地名普查档案整理归档。共整理业务类档案3354卷285盒,成果类档案44卷,其他类档案7卷,成果图12幅。及时更新完善全国地名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地名信息化水平。二是编撰地名图录典志。为更好保护乡村地名,留住乡愁记忆,编制了《临邑县自然村名录》。积极指导乡镇(街道)、村庄(社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编辑乡镇、村级志书,先后出版了《德平镇志》、《宿安乡志》、《西关村志》等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志书,使乡村地名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三是规范城乡道路命名和地名标志设置。在城乡道路命名上,主动与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及各乡镇(街道)对接,充分听取有关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文化人士以及领导干部等对道路命名的意见和建议,将全县12个乡镇(街道)驻地117条道路命名(含规划命名)并设置地名标志。在乡村道路命名、设标上,按照《山东省民政厅关于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加强地名文化建设与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县城乡范围内,将所有乡镇(街道)驻地的沿街门楼牌和居民点门户牌进行了统一编排,并编制《临邑县村庄编码示意图》。为全县居民点补设村碑227块,实现乡村地名标志全覆盖。在新成立社区、村级组织地名命名更名管理上,紧跟2021年全市村级建制调整工作步伐,沿用和保护原始地名,指导好社区(村庄)命名更名。在行政区域边界管理上,依法依规勘界巡查,更换完成由我县管理的界桩18棵,并按时上报省界线界桩管理平台。
致知力行,继往开来。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临邑县民政局将以省级乡村地名管理工作试点单位和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严格按照省厅《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工作试点方案》要求,稳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巩固区划地名信息的技术基础,全面推动区划地名管理与服务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