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庄村地处沂水县跋山水库的北岸,诸葛西南8公里处,相传唐朝时期,葛姓人家来此定居成村,取名葛庄。继有程、张、庞、新、李、刘、傅等姓来居,现在主要是王、张、刘姓居多。
葛庄村对国家水利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葛庄村所处的位置属新址,原址在村东南约二、三里的跋山水库水下。1959年修跋山水库时,葛庄人民响应国家号召,舍弃了沂河与暖阳河交汇处的肥沃土地, 搬迁到贫瘠的山坡上。祖辈居住的房屋、良田淹了,原来的经济模式和生活环境全变了。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整体利益,顾全大局牺牲自我, 同当年支前一样,无条件地奉献出一切。当时全村600多人,搬迁后人均只有三分山岭薄地。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三分土地闹革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成为石板上造田的先进典型。1964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来沂水时专门到葛庄农田建设工地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奖励了小推车、铁锹等一批农具,葛庄人民至今引以为傲。
1968年跋山水库搞续建工程,大坝再次加高,县政府决定将葛庄二分之一的村民再次迁移,以减轻人多地少的矛盾。这次迁移的目的地是沂南县苏村,当时人们大多不愿离开故土,所以报名者甚少。关键时候老支书陈建国的动员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毅然报名加入移民,并积极向他人做好说服动员工作,在老支书的带动下,全村280余人(将近一半人口)报了名,他带着这些乡亲从此离开葛庄,离开沂水,赴沂南县定居。
葛庄的出名,还不仅它是两次移民的库区村,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歼灭战——葛庄战役。
1944年9月初,日军五十九师团四十三大队(草野清大队)450人,伪贺方师一部、陈三坎旅和伪县警1500余人,总计2000余人由滨海地区向沂水窜犯。鲁中军区从破译的敌人电报中得知,敌伪要经沂水沿沂博路回窜,于是决定在沂北葛庄地区设伏,消灭这股敌人。3日,草野清大队450人及伪县警300余人、伪军200余人,共计1000余人为右路,沿沂博路前进;贺方师、陈三坎旅各一部共1200余人为左路自沂水城西渡沂河经匡庄、柳泉向草沟、越庄方向前进,与沿沂博路前进之敌互为呼应。我鲁中主力一团、二团和四军分区所属十二团早已做好埋伏,严阵以待,中午11点以后,右路敌人全部进入葛庄村附近的我军埋伏地段,一团将敌人退路截断,二团迎头痛击敌人,十二团则从北面侧击敌人。遭此突然打击,敌人懵头转向,混乱不堪,在镢头岭下的河滩上留下了90余具敌人尸体。敌人发现自己东、西、北三面受敌,南面是宽数百米的沂河,便组织余部抢占葛庄村北松山前的水母娘娘庙,以图顽抗。八路军轮番对退守水母娘娘庙的敌人实施袭扰,一夜未停。4日天亮后,敌人在炮火掩护下, 从娘娘庙冲到沂河滩,两队人马分头向东西展开,用机枪压住八路军火力,意欲掩护其一部南涉沂河突围。八路军东西北三面部队跟踪追歼,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战至中午,日军只剩不足200名。他们带着山炮、辎重及弹药,由草野清带领强渡沂河,大部人马被击毙在沂河中。敌残部逃向无儿崮,后被莒县敌军在12架飞机掩护下接走。左路敌人占领草沟后,遭到八路军的猛烈反击,敌人突围溃逃,我军追至沂河岸,将敌大部歼灭,残敌400余人逃至三十里堡后,被八路军警戒部队击散,仅有200余人逃入莒县。两天一夜激战,共击毙日本侵略军300余名,生俘日军31名,击毙伪旅长陈三坎,毙伤伪军1000余人,生俘367名。缴获山炮1门、步兵平射炮1门,迫击炮2门,小炮三门,重机枪5挺,轻机枪16 挺,步枪462支,短枪44支,各种枪、炮弹万余发等军用物资一大宗。葛庄战斗是八路军运动中打歼灭战的成功战例。
葛庄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葛庄及周围村庄老百姓的全力支持。当时老百姓听说八路军要在这里消灭来“扫荡”的鬼子,一两天内就集合了3000多民工几百副担架,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为部队送弹药、运粮草、抬伤员。因为山路崎岖,大部分运输靠民工用扁担挑。为了不被敌人察觉,运输弹药物资都在夜间进行。战斗打响以后,许多群众冒着敌人炮火,担着一罐罐小米粥和一包包煎饼,一直送到前沿阵地的工事里。葛庄村有个名叫赵路祯的老大爷,村里组织民工时没让他参加, 他夜里偷偷跑上前线,一夜往返几十里,背了三趟八路军伤员。
当年的战场现已成了水的世界,陡然而立的跋山水库大坝把沂河的水拦成一座美丽的湖泊,葛庄战役中牺牲的我军指战员就长眠于大坝一头的跋山西坡上。他们的热血洒在了这里,他们解放了这片土地,他们如果能看到自己冲锋陷阵的山谷变成了一座造福人民的大水库,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烈士们也该笑慰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