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民政局健全机制统筹资源
打造“夷起帮”大救助服务品牌
高密市民政局以创建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切实履行民生“兜底”保障职责,全力打造“夷起帮”大救助服务品牌,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一、打好制度机制“组合拳”,构建综合救助新格局。一是建立三级联动机制。统筹构建市、镇、村三级社会救助联动工作机制,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统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周密统筹各救助部门的政策资源、救助资源、数据资源,做好困难群众的主动发现、及时干预、精准救助和综合帮扶。二是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全面梳理整合教育、人社、卫健、残联、医保等13个救助职能部门35项救助帮扶政策,加快建成“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的社会救助体系,利用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共同推进社会救助协同办理,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盘活社区三类力量。优化社区“民政工作联络员”“网格员”“助困公益岗”三类人员联动协作工作机制,对全市2000余人进行培训,定期开展入户走访。1-6月,累计为生活困难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376件。
二、畅通综合评估“微循环”,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一是强化数据信息核对。与银行、工商、税务、房管、社保等部门实现数据对比,严格审核救助对象经济状况,定期跟踪家庭财产变化情况,有效提升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6月,累计完成信息核对1508户4751人。二是优化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定期“入户核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消费追踪”的评估步骤,严格按照“每户必入、入户见人”的工作原则,对全市5310户8509名低保人员开展全覆盖现场评估。三是开展第三方精准评估。委托专业评估机构通过科学抽样相关数据,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为调查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三、打好流程优化“暖心牌”,实现便民服务零跑腿。一是上门服务全程代办。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息核对等方式,综合评估认定新增及享受救助的困难家庭。今年来,先后为643户952名困难群众帮办低保、残疾人补贴等业务。二是简化流程一次办好。优化整合社会救助事项,把分散在不同内设机构的救助事项按链条进行整合,使社会救助业务“一次申请、一套资料;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内部流转、并联办理”,构建融合式大救助工作机制。目前,已实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急难型临时救助4类救助事项的“一次办好”。三是主动服务及时救助。构建以市民政局统筹协调、镇街受理审批、村居联络员主动协助以及第三方全程参与的“3+1”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大数据对比等方式,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重大疾病、重度残疾的困难人员,纳入重点关注范围,及时掌握救助需求。1-6月,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896412元,共计救助474人。
四、引进社会参与“助推器”,拓宽救助帮扶新渠道。一是开展特困人员监护照料。推进开展特困人员监护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为2906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居家护理和住院陪护服务,切实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和照护水平。二是推动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加快推进中央福彩公益金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两项省级试点创建,累计投资46万元,先后配备多功能护理床、电动轮椅、康复健身器材等辅助器具713台(套)。三是扶持困难精神残疾人集中照护工作。投入22万元扶持开展重度残疾儿童、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和能力提升,为重度精神病、脑瘫、自闭症等未成年人和有长期照护需求低收入精神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依托“星熠家园”康复教育中心,为全市1000多名特殊青少年提供预防、早期干预、诊断、康复治疗、特殊教育及家庭指导训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