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2

07/22

10:16:28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伏羲文化的源头—两城

今微山县两城,西汉初置橐县,属山阳郡(汉高祖八年将军陈锴为橐县侯),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称高平县,晋属高平侯国,南朝宋为高平郡、高平县治所。《水经注》载:“泗水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泗水南经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顶上方平,故谓高平山,县亦取名焉。”《地理志》载:“县,故山阳之橐也,王莽改曰高平。”北齐天保元年(550),高平郡迁治于任城,废高平县,原高平县治所,后称两城。明清为两城社,1958年由济宁县划归微山县,1962年建两城公社,1984年称两城乡,2010年5月称两城镇,政府均驻两城。

两城是在高平城的基础上增建而成的。高平城西临泗水,东依山峦,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九年(384),慕容垂自称燕王,以翟辽为大将军征山东高平等地。太元十二年(387)高平人翟畅举兵响应,擒太守,降翟辽,归后燕。南朝宋景平元年(423)三月,北魏帝拓拔嗣遣将娥青、周几等率部攻高平,高平军民顽强抵抗,终不敌,魏军破高平,虏万人北归。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十月,为抵御魏军南侵,帝刘骏遣将殷孝祖在高平驻地修两城于清水(泗水)东(今两城镇两城村西部)。魏将封敕文、皮豹子等率三万骑三次攻打高平两城,不克而返。次年正月,皮豹子再次率大军攻高平两城,殷孝祖终不支,弃城败走。魏军斩首五千余众,掠物北返。

高平历史上人才辈出,汉顺帝年间刚正不阿的太尉王龚,汉末荆州刺史刘表、文学家王粲、哲学家仲长统,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玄学家王弼、思想家张湛,清末政绩卓著的四川布政使董淳等均系高平人,至今两城还有他们的墓地、石刻及其族姓后裔。

 

两城伏羲庙在魏时便成为风景名胜。《魏书·地形志》载:“高平,二汉属山阳……有洸水、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伏羲庙位于今两城之东,刘庄村西北60米处,背依凤凰山,面向独山湖,南距104省道600米。庙建在伏羲陵之上,伏羲陵台长40.5米,宽34.6米,高4.6米,四周以青条石砌垒,古朴壮观,《十三道图·图经》有载,建造年月无考。伏羲庙是一处建筑群,有山门、前殿、钟鼓楼、禅堂、三圣阁、伏羲殿,殿后有女娲殿、关帝殿、魁星阁等。始建于汉,历代均有修缮,清末、民国间,历经战乱,损毁严重,今仅存伏羲殿。大殿面南,阔5间,长15.4米,宽9米,高14米,单檐歇山式。殿内8根通天柱,墙体有12根石柱,斗拱结构,绿琉璃瓦覆顶,大脊、垂脊饰荷花水鸟。今殿内存有宋熙宁七年(1074)、元中统二年(1261)、明正德二年(1507)、嘉靖三十九年(1560)、万历四十一年(1613)重修字样及石刻、石碑。大殿为宋代建筑风格,木、石、砖、瓦等构件及饰品,为宋、金、元、明、清者均有发现,概为历代修缮所致。元代国史院编修孟祺《重修伏羲庙》诗云:

凫山南来郁蝉联,襟任带宿雄东偏。

须句拱揖颛臾连,疆土宛是诸风捐。

泗流滔滔送清湍,平芜万顷开云烟。

羲皇遗迹古老传,仰观俯察森在前。

东山阴雨锁坤乾,震雷离火铿阗阗。

狐狸奔迸魍魅颠,庙貌万古超绵绵……

清代仍不失为风景名胜,诗人马崇临游两城后,作《伏羲庙》云:

庙前灌木郁葱葱,犹见羲皇太古风。

试看当年封守处,青山不改旧东蒙。

农历三月三为伏羲庙会,会期三天,周边十里八乡百姓聚伏羲庙周围,多达万人,集拜神祈福、文艺演出、物资交流、传统名吃、好友聚会、结伴观光于一体,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据说源于唐代,沿续至今(伏羲庙、伏羲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陵后有圣母泉、西龙泉、平山泉、圣衣泉、有本泉、小龙泉、鱼花泉、石掖泉等,圣母泉为首,诸泉相汇,绕陵前,西南流,亘古不断,水质清冽甘甜。元明时期由京杭大运河湖陵城闸入泗济运,后入独山湖济运。当局设专人管理,百姓不得盗引泉水。今泉旁存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立石碑,碑载:“凡阻绝泉流者,照例问发充军,军人犯者调边卫”。1957年,当地群众开发群泉灌溉农田,流量0.1立方米/秒,自流灌溉300亩。2000年村民开发为“圣母池泉矿泉水”畅销周边县市区。

圣母泉东北,凤凰山腰间有天然4个洞穴,东西排列,相距很近,统称四门洞,传说是当年伏羲的居室。西数第一、二洞,高4米,进深10米。第三洞,洞口高4.8米,进深14米,拱形洞顶,洞内开阔,其东壁有一处打磨平整,留有石刻七绝二首。

可叹牺皇在古初,几经风雨大萧疏。

想知避此无宫室,不免将身向穴居。

第二首为朱伯虎、完颜邦杰等8名学生作:

遗文一览见皇初,世属鸿荒事简疏。

当此定知无栋宇,但凭巢穴得安居。

落款时间为金泰和三年(1203)夹钟二日。今字迹清晰,均为楷书魏体,可知金之前这里便成为旅游胜地了。值得称奇的是该洞内还别有洞天,洞内北端一洞口斜向上方,狭窄仅容一人攀援,约4米后出洞口,借烛光可见地形平整,高2米,阔20余平方米的洞穴,其南部有一石墙隔断,形成两居室,共可容纳30余人。此洞中洞居住安全,防好洞口,虎豹豺狼无法进入,人传为伏羲、女娲所居。第四洞高4米,进深30余米,夏日最为凉爽。进洞后可见洞顶有一通天孔,透过孔洞可见蓝天白云,亦给洞内带来亮光。前行15米,但见四壁苔生,可听泉水叮咚。20米后洞变狭窄,怪石嶙峋,行走困难,一般游人望而却步。但不乏勇者,在此尽显苔滑中攀援的技能。

两城凫山山脉南端有一小山,名独山,明隆庆三年(1569)之后,独山湖形成,山居湖中,遂称独山岛。岛东西长1.5千米,南北约1千米,制高点海拔106米,风景秀丽,岛上有一洞,名朝阳,高数尺,阔盈丈,四壁片石如刃,洞中有洞,深不可测。洞内阴冷潮湿,是盛夏避暑的好去处。传说该洞曾名夫子洞,因孔夫子周游列国时在此避暑讲学而得名。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曾在此修炼,邀众仙在山上聚会,并留有遗迹。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此地,慕名登岛,入洞察看,感觉洞内过于阴冷潮湿,当即写下“朝阳洞”三个大字,希望该洞阳光照耀,去潮湿,多温暖,宜人居。当地人把乾隆御笔镌刻在洞口上方,从此以朝阳洞称之。

独山岛因吕洞宾的传说,历代在岛上建庙宇道观众多,著名的有群仙殿、三清殿、真武殿、夫子楼、华祖阁等。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多次登岛扫荡,庙宇毁坏严重。2002年,当地群众筹资重修群仙殿、三清殿、真武殿,重树古碑多块,整修拜台百余级,方便了观光旅游。

独山岛杂木丛生,绿色葱笼,掩映着石墙石屋的民居,古朴幽静,犹如世外桃源。北望凤凰山、桃花山、白马山层峦叠嶂,苍翠欲滴,湖水倒映,仿佛近在咫尺,伸手可及。南眺水天一色,白帆点点,间有片片绿洲随风起伏,那是荷塘、芦荡、蒲田,是鱼儿觅食的地方,也是鸟儿繁衍生息的天堂。湖中央那如带水深的地方,是明代开挖的京杭大运河,文人雅士乘舟途经此地,多被秀丽的景色所吸引,登岛赋诗者众多。明代诗人“雁鸭遮日奇一时,独山奇观在朝夕”诗句镌刻在山顶石壁上,清乾隆四年进士沈德潜登岛观后作《登独山绝顶用壁上韵》:

荻萧两岸景凄迷,一路舟行傍大堤。

黄土墙边春店酒,绿树村里午时鸡。

篷窗点笔亲风雅,水槛看山认鲁齐。

赖有同抱相慰藉,乡心不用八行题。

大有被独山岛山光水色倾倒,流连忘返,不思故乡之意。

古两城位于今两城村西侧,自南北朝起,屡遭战乱兵燹之灾,毁坏严重。至清代仅剩东门及东门西北350米处之钟鼓楼。今城墙及钟鼓楼均无痕迹。仅剩的城东门原为石砌,拱形,高4.5米,宽3.8米,损坏严重,2006年两城五村筹资以砖石补砌重修,顽强挺立原地,向人们昭示历史沧桑。

村东山上树木以防护林为主,最大的一片为鲁山林场,位于高平山西部山腰,南北长6千米,东西宽2千米,1960年开始营林,以侧柏为主,今有活立木150万株,多数树龄40年以上,挺拔高耸,四季长青,林相整齐,飞鸟云集,狐兔出没,是鲁西南最大的侧柏林场、绿色氧吧,成为两城人的休闲去处和著名景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