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22

06/08

11:40:1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槎河”:典出“乘槎游天河”
---山东五莲“槎河山庄”得名新解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户部乡有几个相邻的村庄,村名中都带有“槎河”二字,如大刘家槎河、小刘家槎河、臧家槎河和邰家槎河等。历史上,这一带曾经存在一座大名鼎鼎的“槎河山庄”,是连清朝皇帝和文臣武将都要予以仰视的一块宝地。

槎河山庄,“槎河”解何?

对此,笔者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从探讨历史的角度而言,无论对错,说出来都不无益处。

“槎河山庄”故事多

槎河山庄故址何在?一般认为它坐落于今大刘家槎河村地盘上。山庄声名远播京师,你道其主人是谁?提起刘墉,想必国人都不会陌生,上世纪末期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旋即让刘墉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难道槎河山庄与刘罗锅有关系?没错!此山庄就是清朝时候刘墉家族的别业(别墅)所在,其创立者为刘墉的曾祖刘必显,进士出身累官户部员外郎的他,归乡后曾在此(此地旧隶诸城,今属五莲)筑舍建亭,过着悠闲生活,并命名“槎河山庄”。之后历经世代营葺,直到清末仍具一定规模,只可惜后来湮灭了,所有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槎河山庄依山傍水,僻静优雅,包括刘墉在内的世代刘氏子弟都曾在此度过了年少读书时光。据传,户部乡得名即与刘必显曾在朝廷户部担任官职有关系。

介绍槎河山庄,不能不特别提一下《槎河山庄图》(参见附件一)。此图为清朝著名书画家唐岱手笔,题跋则由包括嘉庆皇帝、纪晓岚和林则徐在内的共二十五位王公巨卿的墨迹组成,真可谓名家荟萃,是清代绘画史上少有的奇葩。上世纪六十年代,刘氏后人出售《槎河山庄图》于济南,后归属山东博物馆,系国家一级文物。

槎河山庄存世二百多年间,曾经走出了多少达官名宦?流传着哪些逸闻趣事?另者,山庄名气虽响却以简素著称,它的建筑规模到底有多大?数个名曰“槎河”的村庄存在怎样的关联?……上列诸问题,通过阅览前人的相关文献自会得到解答,因而都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是:“槎河山庄”中的“槎河”二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笔者是一名文史爱好者,于地名学情有独钟,对日照市(主要指原日照县区域)许多古老地名的来由,执持独到见解,并公开发表过若干拙作。同时笔者还是一个生活在日照多年的外地人,之前从未踏足过五莲县户部乡,当初乍接触到“槎河山庄”名称,笔者想都没多想,凭直觉就认定它自当与十分古老的“乘槎游天河”历史典故相关。在早前见报的《海上碑之我见》等拙文里,笔者就曾引用过这个典故,并判断著名的岚山海上碑刻文“星河影动”即用此典,当时写到这里感觉意犹未尽,笔者还特意赘上了几句话:“清朝时候,五莲县户部乡还有一处名闻遐迩的‘槎河山庄’哩,这里的‘槎河’亦殊堪玩味。”

最近在日照媒体上,读到一位文友发表的《槎河山庄记》长文,其中有句“槎河,为河汊之谐音”,这令笔者大吃一惊:难道槎河山庄名称与“乘槎游天河”典故无涉?赶紧找到《五莲县地名志》(2012年五莲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查阅,书中在对几个名曰“槎河”的村庄作介绍时,出现这么一段文字:“据考,明代前有许姓在此立村,因居河汊处,以谐音取名许家槎河。后许姓他迁……”至此,笔者明白现今为什么会流传有“河汊谐音”之说了。

“河汊谐音”之说,不知是何人所考。恕在下冒昧,对于此说,笔者深表质疑,并不以为然。“汊”字读“chà”,“槎”字读“chá”,除声调有别外,后者比前者更显冷僻,再说“河汊”与“槎河”文字顺序也不相同,谓其谐音,实在有些牵强附会。若有“汊河”叫法,按照民间通常的谐音取向,一般会被简单呼作“叉河”或“岔河”,而不可能被写成文绉绉的“槎河”。更要知道,古时文人墨客对汉字的音韵声调是非常讲究的,堂堂“槎河山庄”名称,很难想象它会与所谓“河汊谐音”扯在一起,真若如此,未免也太俗气了,简直毫无情趣可言。依笔者分析推估,“河汊谐音”之说,很有可能是今人一时之猜测,而不会是从清代甚或民国流传下来的,因为古人是不可能不晓得“槎河”组词涵义的。在本文创作后期,笔者与五莲县民政局地名办取得联系,从而证实了上述笔者的分析推估。对于几个“槎河”村名来由,地名办的同志解释说,因为方志和族谱上不见有相关记载,故而当今出现不同的认识理解或考证结论,都属于正常现象。

细说“乘槎游天河”典故

“槎河山庄”得名究竟缘何呢?尽管现今官方推出“河汊谐音”之说,但笔者仍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和看法,亦即它缘由“乘槎游天河”典故。写到这里,少不了有读者会认为笔者太过主观和自信,对此笔者不想辩解什么,只想在余文中试着将愚见倾诉出来,有理还是无理,任由大家评说,如被认为是歪曲历史的谬论,当然还可予以批判和清除。

历史典故“乘槎游天河”,简称“乘槎”,又名“八月槎”。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记载: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为方便大家阅读起见,笔者不妨将上述记载进行通俗翻译和讲解——

先说说这个“槎”字,乃是独木舟或木筏之意。

过去传说天河和大海是相通的。有一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发现每年八月都会有浮槎来而复去,从不失期。此人胸有大志,就想探个究竟。这一年浮槎又至,他便登了上去,并在上面架起阁子,还准备了许多食物,然后乘槎向远方漂去。起初十几天里,还能看见日月星辰,之后便茫然一片,连昼夜也分不清了。过了十来月,忽然来到了一个地方,像是一座城郭,房舍紧密,远远望见宫室中有女子在织布,又看到一男子在河边牵牛喂水。牵牛男子见到乘槎客,惊奇地问道:“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此人说明了缘由,并问询这是什么地方。牵牛男子回答:“你回到蜀郡后,去拜访一下占卜先生严君平就知道了。”此人终究也没有上岸,而是乘槎如期返回了。之后来到了蜀郡去见严君平,严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一颗客星触犯了牵牛星。”算一算时间,正是此人身临天河的那天。原来,此人乘槎泛海居然到达了天上的银河,看见的人竟是织女星与牵牛星。

另外,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了这个神话故事,但情节与《博物志》有些出入。该书将乘槎人换成了张骞,说他奉汉武帝之命,离开长安乘槎溯黄河而上,去寻找黄河源头,结果发现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正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张骞返归后还带回一块石头,被一代奇才东方朔认出,道是织女所用的支机石。这块石头后来存放于成都严真观。故此,成都市至今还有一条街叫支机石街呢。

上述两个版本的乘槎典故,情节和意境都非常美妙,一直颇受世人喜欢。透过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反映出古人对升天成仙的奇思遐想和美好憧憬。隋朝以后,乘槎典故广为流传,官府坊间,人人皆知,这从一些唐宋诗词和明清典籍中就能反映出来,譬如,李白曾作诗曰:“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杜甫遗有诗句:“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北宋苏轼的作品中,更是有许多处涉及到乘槎典故,比方“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再看《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史湘云大观园联句:“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不知您是否已经读懂。又,好多日照文友也许并未注意,在光绪《日照县志》“艺文志”选录的日照乡土文人诗作中,就出现了四处“槎”字例句,且皆是借用乘槎典故。若是从其它方面看,在我国传统的雕刻、玉石和瓷器等工艺品中,涉及乘槎典故的摆件(参见附件二)比比皆是。乘槎典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该明白了——在中国历史上,乘槎典故是一种有趣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雅俗共赏,长盛不衰。

天降瀑布露玄机

耐人寻味的是,古人是如此熟谙乘槎神话传说,但这个典故在现今却少有人知,一些语文水平不高者甚至还不认得这个“槎”字呢。存在这一社会现象,自有其历史和政治等原因,对此无须着笔聊扯。笔者呼吁,对于“槎河山庄”这一旧称,必须将其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考索,而不能简单以个别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论定。

笔者认为“槎河山庄”名由乘槎典故,或许有读者会提出诘问:你是不是看到“槎河山庄”名称中含有“槎”字,便存心将“槎河山庄”与“乘槎”典故联系在一起?笔者答曰:非也,如此认识恰恰颠倒了因果关系!笔者还有一个强烈的预感,就是:之所以会诞生“槎河山庄”之名,当地必定存有瀑布,从而触动了起名者的神经!为了证实这个判断,前段时间笔者专程去了一趟几个名曰“槎河”的村庄,并通过各种途径钻研关于槎河山庄的文史资料,还真是觉察出端倪,由是或将导出“槎河山庄”命名的诱因——

几个村庄多是山环水抱的形势,村子四周皆为山峦,村里则有清溪潺潺流淌。在臧家槎河和大刘家槎河等村庄,虽也曾见过各地常有的河汊地貌,但笔者并不认为村庄得名就与此有关。这一带地处偏僻,风景优美,真乃世外桃源也。笔者不为眼前的绿水青山所动,一心只想着能见到瀑布景观。在大刘家槎河村,虽没亲眼见到瀑布,但通过热心村民的介绍,终于寻觅到瀑布的影踪:该村东北“砚台石”的东面即有著名的瀑布,但不经常有水;村西北“三块石滴水崖”也曾有四五米高的瀑布,长年巨大的下落水流都将山底大石块冲击成盆状……

其实,从一些公众资料中也能断定此地存在瀑布。请看百度词条“槎河山庄”,上面这样记载“此地四面环山,有凤凰山、笔架山、砚台山、燕子坪、瀑布等景观”。特请注意,这段在网上可公开查到的文字中也出现了“瀑布”;再次,笔者查阅了一些通常难以见到的历史资料,在不少颂扬槎河山庄的诗文的字里行间,也可隐约感觉到有瀑水存在。例如:在《槎河山庄图》题跋中有成亲王永瑆诗一首,内现“并美石门瀑,谁能专郁离?”之句,意思是说这里存在可以与著名的石门瀑布相媲美的瀑布。

槎河山庄附近存有瀑布,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但现今一般人都只是将瀑布看做自然景观,而不会去多想什么,殊不知瀑布一词还另有隐意,其中暗藏玄妙:在古人的心目中,瀑布就相当于登天之梯!——此话怎讲?下面是两则旅游见闻,相信读者朋友们当会从中悟出一些道道来:

其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著名的庐山瀑布景区,瀑布下面的深潭清澈见底,潭边大石上刻有“仙槎”二字;

其二,天下闻名的长白山天池,北侧有一缺口,池水由此北流成河,名曰“乘槎河”(又称“通天河”。参见附件三),在其尽头形成了长白瀑布,成为松花江正源。

瀑布,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常常被视为联接天上银河与地上溪流的纽带,总能引起人们美好遐思。在两则见闻中,世人将现实中的瀑布景观与乘槎典故编织在一起,巧妙地寄托了遨游天河的梦想。还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名篇《望庐山瀑布》传唱千古,寥寥数语就将地上瀑布与天上银河挂上了钩,以致于后世之人见到瀑布就会联想到银河,联想到银河便飘飘欲仙,急于泛槎于其中。多数读者也许还不知道,在浩瀚的古诗文海洋里,不乏将“瀑”与“槎”拴在一起的描写,且看下面这些例句:

唐代诗人宋之问在《巫山高》中写道:“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

元朝文人陈樵在《瀑布》诗中吟出:“蜀客槎星向天上,翰林诗句落风前”;

明代诗词家邵宝在《雨中写野景》中有句:“瀑长疑落汉,槎远欲浮星”;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石梁观瀑图为华秋槎赋》中抒怀:“秋槎好事乃过我,前年观瀑留新诗”;

……

读罢上述两则旅游见闻,再欣赏过众多描写“瀑”与“槎”相拴的古诗文,想必大家都会明晓一个事理:古代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们梦想着泛槎于天河,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瀑布存在。由此我们便不难猜出,当初刘必显老先生在为山庄起名之时,想必是受到了当地某处瀑布的启迪,他以中国古代文人学士惯有的“瀑布---银河---乘槎”联想模式,最终构思出了“槎河山庄”这一超凡脱俗的名号。换而言之,当地若是不存在瀑布景观,或许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槎河山庄”之名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槎河山庄”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刘必显所起,也不排除是在刘必显购置别业之前就已经存在,刘家只是在沿用此名而已。究竟是谁起名无所谓,可以肯定地说,“槎河山庄”名字极具文化意蕴,起名者必是一位饱学之士。

“槎河之槎仙所系”

研究“槎河山庄”的文人学者们肯定都会注意到,《槎河山庄图》题跋中出现了大量的“仙”字。譬如,当年身份还是亲王和刘墉学生的嘉庆皇帝,曾作《题石庵师傅<槎河山庄图>》一诗,诗中有句“嘉树人常誉,仙庄笔更工”;再譬如,刘墉的得意门生英和赞美槎河山庄,吟出“云气荡溟蒙,仙真自来去”佳句;最让人叫绝的是林则徐《槎河山庄图刘燕廷喜海廉访属题》诗:“槎河之槎仙所系,荫崖茆屋相回环。锦秋亭前读书处,古柚葱郁苍台班。山中宰相本仙种,出山高压群仙班。”在这首诗里,“仙”字共出现了三次。好一句“槎河之槎仙所系”,一语道破天机,直接点明了“槎”字内涵。要知道,在中国,“仙”字是一个非常特别与神秘的字眼,可不是任意挪来使用的。嘉庆皇帝绝不会无缘无故将槎河山庄称为“仙庄”,林则徐也绝不会随随便便将宰相刘墉奉作“仙种”。

槎河山庄仙气缭绕,山庄的人们与事物都沾上了仙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源宗在哪里?依笔者看来,皆因山庄名字中注入了乘槎元素使然。乘槎典故传说的是仙人仙事,因而古人言槎常会冠以仙字,“仙槎”早已成为了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在古诗文里,“仙槎”一词可谓屡见不鲜,例如:“仙槎一去几时来”(唐朝皇帝李适诗句),“缥缈仙槎无古今”(南宋诗人陆游诗句),“仙槎二月出龙河”(明朝大臣方孝孺诗句),等等。

遗憾的是,由于今人对于乘槎典故十分陌生,自然也就不会想到“槎河山庄”得名乃与乘槎典故相关,以致于当非常明显和重要的证据出现在眼前时,却是不能识得!不信,你瞧,昔人在咏赞槎河山庄的诗作里,其实已经明确点到“乘槎”二字——在《槎河山庄图》题跋内,出现文渊阁大学士庆桂诗一首,其中有诗句:“世居海岱旧名家,赫赫曾经天语嘉。一自沙堤连接武,便无余暇去乘槎。”嗨,这分明就是在借用乘槎典故嘛!

毋庸置疑,山庄名缘“乘槎”来。假如现在有人仍不肯相信笔者的推断,那就再请见识一样非同寻常的文物——《胤禛乘槎成仙图》(参见附件四)。该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创作的一幅画,出现在《胤禛行乐图册》“乘槎成仙”页上,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上雍正皇帝身着道装,神情悠然,表现了他向往渡海成仙的心态,也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状况和艺术审美风尚。

合上图册画页,闭目略作思考,对中国历史稍具常识的人应该都会得出这样的判断:大清皇帝向往乘槎成仙,满朝群臣包括刘家爱卿岂能不晓乘槎典故?!照此说来,刘氏“槎河山庄”名字定然是出自乘槎典故,“槎河”,可以说就是“乘槎游天河”的缩略。设想一下,如若不然而抛出“河汊谐音”之说,岂不让朝廷百官笑掉大牙?这也太有辱“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乾隆皇帝御赐刘家之诗句)形象了吧。

本文探索求解至此可以结束了,不妨再啰嗦几句闲语。“槎河山庄”只是乘槎典故流传在内陆地区的一个例证,其实,古往今来乘槎典故在沿海地区更是为人所乐道。位于海边的岛礁或山体,往往会被地方居民喻为“槎”,以日照附近为例,青岛黄岛区海域有个“竹槎岛”,威海荣成市海滨有座“铁槎山”,连云港古海州孔望山上宋朝时候就建有“乘槎亭”……此类事例俯拾皆是,不在话下。

“槎河”二字,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飘逸着浓郁的神仙情调。“槎河山庄”,这么一个既浪漫又典雅的大气嘉名,说起来也并不算十分深奥的四字组合,几多年来,竟然一直未得到人们的正确解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此诚憾事,可惜可叹!

最后,笔者想套改崔颢《黄鹤楼》前四句,戏作一首打油诗,用来结束本文——

昔人已乘仙槎去,

今人不晓槎为舟。

仙槎一去不复返,

槎河山庄空悠悠。

 

 

 

 

作者:张所昆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日照市区划地名专家库成员、地方政协文史研究员)

(本文首发于2021年第6期《中国地名》。2022.1.23和2.13《日照日报》作了转发和连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