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淇河自诸城市区穿城而过,北入潍河。历史上扶淇河就是诸城县城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老城西出有多条打水巷,城里人们从此河流汲水饮用兼灌溉。河滨碧草如茵,绿柳依依,河面平展如镜,清丽可人,向来是市民休闲踏青的好去处。“扶淇烟柳”为“老诸城十景”之一,苏轼当年有“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优美词句。老城的人们则直呼为“西河”。
扶淇河之称缘何而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北魏配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潍水)又北,左合扶淇之水。水出西南常山,东北流注滩,”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知密州时,在他的诗词中也提及了扶淇河如“东武南城,新堤就,邞淇初溢(《满江红》),”又如“邞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玉玦环(《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 然而郦道元与苏轼这两位前贤均未言及扶淇河得名之缘由。
除了扶淇河,在今诸城境城历史上曾有一个扶淇县。关于扶淇县,清道光问沧州叶圭绶在他的《续山东考古录》中说:“后魏(即北魏)胶州东武郡治东武城,水元二年置郡,水安二年置州。又置扶淇县、梁乡县。.《魏志》(指《魏书》地形志):扶淇(县)有常山祠(山在县南三十里),扶洪水、沙城(疑城西北沙山,今名白玉山),云母水(县东南口十里),泸水。”扶淇县置于北魏,废于高齐。其辖区内有常山、扶淇水,沙城,云母山、泸水、故其治所宜在今诸城市区,其故城址今已无考,其得名缘自境内的扶淇河。
扶淇县得名于扶洪河,扶淇河之称缘自那里呢?
乾隆《谐城县志》山川考中缘引《齐乘》所我,扶淇河还有一个名字叫孛齐河,今作荸荠河。《尔雅》作凫茈,《本草》作乌芋,诸城乡间则呼为不齐。这是北方河边常见的一种莎草科水生植物。据《中草药大辞典》:荸荠味苦甘,微寒无毒。有清热化痰、消积的功效。可以治疗温病消渴,黄疸热淋,痦积。目赤,咽喉肿痛,赘疣等病症。
扶淇河之所以称为孛齐河是因为河滨产荸荠之故。
民国间日照王献唐则认为,山东诸城县扶淇河,扶淇县之得名和即墨不其山,不其县一样。不与扶是指东夷的风族,其与淇是指东夷的介族,合称扶淇,是因为此河附近是东夷的风、介两个氏族的活动地域。诸城一带向为东夷故国,这种说法应该是十分可靠的。
在古代扶淇是一个合成词,不是分离的。
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载,扶淇水出自寨子山、狼窝山之间。北流经郝戈庄、柏戈庄等村,于朱盘村北二里处纳常山雩泉水。又于两河村东北纳塌山河水。又东北流,于红土崖下纳注辅河水,于县治西侧北流入潍。
今天我们所说的扶淇河,特指古代的扶淇河和古代的注辅河交汇处起至扶淇入潍这一段。古代的扶淇河上游,我们今天称为淇河,古代的注辅河我们今天称为扶河。扶祺河得名的原因,则释为由扶河与淇河合二为一形成的河流。1992年版《诸城市志》对扶淇河有着这样的描述:“(扶淇河)水有二源,东源水为扶河。又名注辅河,发源于五莲县之风凰山北麓:西源为淇河,发源于诸城境内的寨山北麓。二源于诸城城南三里庄汇合,称扶淇河,然后北流穿城而过,至诸城城后入潍.”此说2011年版《诸城市志》亦因之,且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
作者:王桂杰 刘烜
潍坊市民政局、诸城市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