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22

05/24

17:18:2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地名甄别方法之浅见

志书是一部部史料字典,是一座座人文地理的知识宝库。当打开史志时,常常发现许多地名匪夷所思,甚至莫名其妙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遗憾。通过参加方志编写,地名统计,接触了众多地名,有些的确稀奇古怪,书写时,难以定夺。可见古人在编写时也遇见了同样的纠结。怎样才能尽量避免地名书写出错呢?我想,如果遇到疑难地名,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分析、推敲,或许能避免出错。

任何物体,都有名称。这些名称皆诠释了其固有的丰富内涵。例如传统房舍、庙宇的四角各有两块长方石,垂直相交。这两块长方石,一块叫托墀,一块叫挑墀。托墀筑在墙内起牵拉承托作用;挑墀则突出墙外,起牵拉挑载作用。挑墀墙外的顶端,常雕刻以文饰。房屋用途不同纹饰也各不相同。在撰写定名时,访问了许多匠工师傅,有的将“托墀、挑墀”的“墀”写作“尺”,有的写作“匙”。尺,量长度的器具。匙,舀液体或粉末状物体的小勺。用这两个字皆不准确。墀,台阶上面的空地。两石垂直交错恰似台阶。在两石的平面上,砌砖起潲挑檐。从功能看,用“墀”是比较准确的。甄别物体名称应以物体固有的内涵为依据,不应以谐音、方言为主。普通物体的名称是如此,当然地名也是如此。

甄别地名应以历史传说为依据,以谐音为辅。如黑山的姜女泉,《续修博山县志》记载:“巅有泉,色白而浓,味甘如江米,因呼为江米泉。”其实此泉自古清澈甘洌,水是从砂岩石缝中溢出的,无杂质无异味,不会是白色,也不会有异味。姜女泉在西黑山山巅齐长城边,沿长城岭向上便可找到。孟姜女的故事在当地流传久远。据说范杞良修长城就在长城岭。看来,姜女泉的名字,与孟姜女寻夫哭长城,滴泪成泉的传说不无关系。当然应记做“姜女泉”,而不能记做“江米泉”。第一个把江米泉称作姜女泉的人,是民国志士蒋洗凡,他纠正了民间的俗称,得到了后人的好评。再如,在辘轳把子古道旁有一眼古井泉,叫梆子井。问起“梆”怎么写时,大家介绍了四五种写法,都不靠谱。当听了传说后,才恍然大悟。传说是这样的:井泉在古道旁,行人常在此歇脚饮水。因是井泉,须到井下取水。有位好心人在井口挂一瓦罐,以方便取水用,瓦罐常常被打碎。后来,他将一个豆腐梆子,口朝上,用绳子吊在荆棵上,枣木豆腐梆子不容易损坏,因此一直沿用着。从此井泉也就被人称作梆子井。听完故事后,“梆子井”的“梆”也就有了明确的写法。

甄别地名时应以常用的地理名称为主,以谐音为辅。在石炭坞庙子岭以南,如月湖边上,有一山崖,虽不高,但地势陡峭,山崖石质系石灰岩,东北向陡峭,西南向与群山相连。西高东低,山形似上山猛虎。当地人管这里叫:“西拉崖”。这山的名字该怎么写呢?当地有“滴水崖”“鹁鸽崖”还有“琅琊山”,皆在此山的东面。这样按山名的谐音可以写作“西琅琊”。既合乎当地常用的山名命名规律,也合乎当地人对山名的叫法。由此可断定,“西拉崖”,是不可以记做此山的名字。

甄别地名应以志书历史记载为主,方言为辅。在石炭坞南山有一条大峪,古称船傍峪,当地人叫“刁花峪”,也叫“雕狐峪”。大峪主峰北侧悬崖上有一岩洞,当地人称刁花峪洞。此峪,此洞,该定为什么名字?《续修博山县志•古迹》记载:“雕窝洞,在石炭坞南峪,甚巉邃,为古避乱处,旧有巨雕巢于洞上,若为人伺守然,后山民毁巢,雕不复至”。据此,洞乃雕窝洞,而非“刁花峪洞”。峪,以洞命名,故定名为雕狐峪。几个地名并列,无法定夺时,当以志书历史记载为主,方言仅作参考。

甄别山峪地名,应以参考其山形山势为主,方言为辅。有些文档是以其读音而定,意不确切,字不准确。例如:“鞍子顶”,其山形似马鞍;“耩子岭”,其岭上一条条似耩子耩出的条垄;“磨石阁”,山巅平如砥石;“辘轳把子路”,山路顺山势拐来拐去,恰似辘轳绞把的样子;“镗锣顶”,山巅平且圆,如镗锣的脐顶;“骆驼鞍子岭”,其山形如驼峰,中间凹,两峰高耸;围屏山“蝎子岭”,其形如蝎子,北段蝎子尾部细长,直接虎头峪口,南段为头部,渐宽大,其两巨螯布于东西。注意勘察山势山形,定名时可避免出错字。

方志编写、地名统计,是传承文明、垂鉴后世的事业。李克强同志说,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在编写、统计中,涉及的地名、物名繁多,如果人云亦云,很难避免为后人留下错误的记录。在搜集和整理地名资料时,仅仅注意以上所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和鉴别事物。还应充分认识搜集、整理资料的严肃性、全面性、准确性,这样便可以少出错,而且还可以为错误记载勘误。理当是:求真查实识古今,撰修方志忘晨昏。渐宽衣带为桑梓,不负千秋一寸心。

(作者:王连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