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基层信息
山东威海:让“兜底保障”筑牢幸福“底线”
发布日期: 2022- 05- 16 11: 35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从突破低保政策瓶颈,打破户籍限制,优化经办流程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人人享有的普惠式兜底保障体系,让低保异地申办更便民更快捷,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全面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探索:

精准摸排 树立兜底保障新思维

提高政治站位。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为外地来威海务工人员是城市的建设者,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市领导多次批示提出具体要求,分管副市长亲自挂帅部署,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靠前督导,研究制定居住地申办低保服务流程,先后以市政府等名义印发《威海市居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充分发挥各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明晰各部门职责,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试点任务顺利推进。

全面摸清底数。历时2个多月,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借助大数据选取相关信息,查询现有流动人口45.1万人,持居住证人口13.5万人,持外地身份证人员缴纳失业保险的约18.7万人,持外地身份证的学生约9.8万人。从两方面进行突破,一方面结合“解忧暖心传党恩”、低收入人口排查等“大走访”活动,各区市组织村居工作人员上门入户开展地毯式摸底排查;另一方面重点从教育和医疗救助名单入手,深入查找非本市户籍困难群众。

积极争取支持。紧紧围绕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争创全国范围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为目标,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积极向民政部、省民政厅汇报,听取相关指导意见,同时广泛征求教育、公安、医保等17个救助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达成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救助框架共识,树立兜底保障新思维,逐一完善相关方案及救助政策。

创新:

精心研判 拓展兜底保障新领域

明确申请对象范围。将申请对象按地域分为本市户籍、省内非本市户籍及省外户籍(含港澳台人员)三类,分别按居住或居住证明期限、缴纳三项保险和签订劳动合同等不同条件,实施梯度式分类救助,通过逐步增大救助辐射区域,有效控制救助对象范围的涟漪效应,为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2月,威海市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威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外地户籍人员限制条件,将省外户籍(含港澳台人员)条件放宽至与省内非本市户籍一致,争取将更多的外地户籍困难群众纳入全市低保范围。

优化经办服务流程。在全省率先推行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将低保审批权全部下放至镇(街道)。申请人可就近在居住地镇(街道)提交申请,居住地镇(街道)工作人员通过威海市“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对申请对象在威海的家庭财产、金融资产等信息进行核对,同步对其家庭缴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状态进行核查。在此基础上,居住地镇(街道)委托户籍地协助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根据户籍地反馈的相关信息,组织村(居)两委开展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公示和纳入保障,同时压缩审批时限,本市户籍的在15个工作日完成,非本市户籍的在35个工作日完成。

建立两地协查机制。威海市建立涵盖14个部门98个单位,41类96项经济信息的核对互联共享机制,与市内30家银行、54家保险机构联网核查比对,在全省率先实现金融资产核查全覆盖。依托部、省、市三级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将申请对象电子信息档案传输到户籍地县级民政部门或镇(街道),同步完成两地经济信息核对和入户调查等工作。对属于本市户籍的,户籍地镇(街道)无需进行经济信息核对,居住地镇(街道)与户籍地镇(街道)在5个工作日内同步完成入户调查和邻里访问等相关工作;对属于非本市户籍的,由户籍地与居住地镇(街道)在20个工作日内同步完成经济信息核对和相关调查,实现核查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切实做到“让困难群众少跑腿,让救助数据多跑路”。

健全救助配套政策。在与10个相关救助部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以市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威海市居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救助政策清单》,向社会发布涉及医疗、教育、就业、社保、金融、水费、司法、住房等8大类29项打破户籍的救助政策,以市民政局名义印发《威海市居住地低保申请表》,制定出包括户籍地协助调查函、户籍地协同走访调查表等在内的一整套衔接完备的行政文书,确保基层政策执行规范有序。

实践:

精确施策 实现兜底保障新突破

压实各级职责。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实现100%全覆盖,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所有村(社区)全部设社会救助工作站,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

强化资金保障。将非本市户籍低保保障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明确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本市户籍申请对象纳入户籍地低保,资金由户籍地负担;将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申请对象纳入居住地低保,资金由居住地负担。

加强业务培训。对全市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详细讲解救助对象范围、协作核查机制等业务流程及政策,对基层政策执行疑虑进行探讨解惑,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有效提高基层对居住地申办低保工作的认知水平和业务熟悉程度。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Hi威海”官方微访谈栏目,就居住地申办低保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并在各类媒体进行多渠道多方位宣传和解读,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度,及时让更多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困难群众看得到、看得懂。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实现救助领域监测无盲区。线上充分利用“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建立高效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对各部门救助的非本市户籍人员进行筛查比对。线下充分发挥村(居)主动发现、主动告知机制优势,做好人员排查筛选,努力将更多外地户籍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为推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贡献威海力量。

(作者: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玉建)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